翰墨草根寄真情
中华文化影响世界,书法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五十年笔耕不辍,八岁就开始写书法的朱文武,对书法这门国粹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今年五十八岁的朱文武是云南文山一个小山村里的彝族。他自幼爱好书法,现为云南省书法教学研究会会员、世界书协会员、兰州书画集文社理事、西华画院副秘书长,在晋宁创办古滇墨宝斋书院。曾获得文山州书法比赛一等奖,云南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云南政法系统书画展二等奖,“中国好品牌艺术人物榜影响力书法家”称号……
位于山东潍坊的世界名人文化村,先后收录六万余件国内外各界书画家、知名人士来稿作品,优选出三千余幅人文艺术精品,朱文武以一幅《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行草作品入选其中,与当代名家一同荣登榜单。
辛勤耕耘获得的荣誉在他看来,只是一抹浮云。
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的朱先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先后担任过教师、律师等职业,最终于年从文山辗转至昆明,成为云南省第一女子监狱的一名干警,至今已在晋宁守候了整整十二个春秋。
虽然还在上班,但朱文武仍然坚持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练习,年轻时曾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师从河南名家学习行草书法,时常自己买字帖来练习。
年少时,他曾记得家中供桌里藏着一个四方砚台,调皮的小文武常常用手抚摸这个他当时并没有看懂的东西。也许是祖上传承,让他对书法情有独钟。
班级里的黑板报通常都是由他来书写,班主任也非常重视书法作业,每天都会布置一定量的硬笔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并且认真批阅,给予中肯的建议。正是由于小学班主任的影响,朱文武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多年自学书法研习,朱文武对书法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解。
“看大家的精品在哪里,找他们的闪光点!”用笔的力度、速度,用墨的多少都很有讲究,写书法一定要有恒心,要尊重古人大家的书法,用心理解,用心读贴,真正领悟大家的笔法、章法结构,掌握用墨的规律。
“天资和爱好很关键,还要有时间。”首先通过读帖研习古人的笔法、章法、结构,然后临帖,吸纳古人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朱文武的书法学习中,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等都对其影响深远。他还强调向古人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博采众长,将众多风格,流派的精华吸为己用,读帖、临帖之后不要忘记书本所学,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行草很美!笔法、章法显现得很快,容易出作品,但隶书则不同,相对较慢,要平心静气,渐入佳境。”
朱文武认为书法必须要有生命力,把静的写成动的,字如其人,不会说话的一幅书法可以达到与人交流的境界。
他擅长行草,其风格特点常常是飘逸,动感十足而又充满力量感的。
对于当今少儿书法教育和传承,朱文武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尚未接触书法的孩童时期一开始就应该更多地接触书法中最精华的作品,在最初接触书法时就能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尽量地启发青少年的兴趣,不要固定一个模式,他对哪一个字有兴趣,就让他练习哪一字,“放任”也是一种兴趣的促进,首先得让孩子们喜欢起来。还要请有水平的老师来教授笔法、章法、结构,讲授书法的精神,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审美标准。
笔尖与纸之间的运行,或离或合,或走或奔,只在一颗心是否跟随书法之精髓,只在一个勤字。
从小开始练习书法到如今的五十八岁小有成就,朱文武回想起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只有母亲一人独自养育六个孩子,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更加困难,但即便如此,朱文武依旧心怀梦想,作为少年的朱文武每每看到家中祖先流传的砚台时,总会思绪万千,这块神秘而精致的砚台是否在诉说家族祖先的事业也许就与书法,与笔墨纸砚相连呢?想到这里,朱文武便觉得练习书法是一份责任,为的是光复先祖的事业,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文化中华的民族精神。
看着朱文武历经沧桑,潜心修炼后呈现出泰然自若,镇静安详的神态。心中感叹,如不经历多年风霜雨雪的锤炼,哪能有此名家风骨。
作为一名书法家,五十八岁的年龄还很“年轻”,我们仍旧可以期盼,多年以后,朱文武将以一个更新的面貌,展现书法真谛,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图文:黄丽萍韩金)
主流声音权威发布
审核:段正祥方维林排版:李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