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说:语言,就是咒语术。
语文,如何从骨子里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及影响我们的生活。
前言:一点小感慨
.从语文到五感
语文有什么用?
文字(语文)是用来传递信息,引发思考,触发行动。
还有什么“媒介”或者说“工具”可以达到语文相同的功效?
图片和视频;声音;味道;触感。
也就是说涉及五感的物质或载体,本质上与文字同源,同用;都有,传递信息,引发思考,触发行动的功效。
这里有个问题,既然五感同源,那为什么在历史上,大家总是对文字无比重视?
比如教育,语文属于重要学科,而美术、摄影、音乐等等却属于附属学科。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希望大家一起思考。
2.五感的交替融合
在训练记忆法,或者大众传播,或者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常听见一个词语“图形化思维”。
比如,给别人之路,听人说得越多,越懵圈;但是给你一张地图,就会瞬间明了。
这里面包含了信息数据量的不同,几千字的文章,不过几KB,或者几十KB;
一张图片通常几MB,信息量不一样。
同样,一部无声的电影,与结合场景所搭配的合适背景音乐的电影,对人心情绪和行为的触动也截然不同。
高档会所,同款产品的高价格,也取源于通过外物营造五感的不一样差异,让大家认可、买单。
结论:我们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时候,要让一切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让五感融合。
大家最熟悉的方法论是“图形化思维”,而在西藏的格萨尔王长史诗可能是用歌唱和声音;
对于我们还不甚了解的植物界或者动物界,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又可以在人类生活中怎么运用呢?
一、从小学语文联想到思维结构
()写作结构:
书——
语文书——
一本语文书——
开学了,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语文书。——
开学了,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语文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事的记叙文,有写物的说明文,有关于道理的议论文,还有诗歌和古文等等。——
记叙文: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发生、结果如何;顺序可以是开始、经过、发展、结果;也可以是见、感、思、行;还可以是SCQA,场景、冲突、问题、答案。
说明文:写人,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等方面入手,学会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剖析;写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写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景物的不同类别。
议论文:就是大观点+N个小观点;大观点+N个小故事;大观点+N个角度。
这就是小学语文的结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
(2)阅读结构:
阅读结构恰好是写作结构反过来。
先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
再分结构。是大观点+小观点,还是观点+N个角度,N个案例等等。
再理解句意。
最后浓缩到几个词语和概念上面。
由此可见,作文结构,就是思维结构;阅读结构,也是思维结构。
二、思维结构的来源
所谓结构,就是分类。思维结构,就是你掌握了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金字塔法则》讲了MECE,讲的是分类的规则,但是最让我们困惑的是,涉及到具体分类时候的灵感和尺度。
理论上讲,每一门大学的学科都是分类后的分支;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分类的具体结构。
比如:初中化学,识别一个物质,就是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写物,形状、颜色、性能、味道等等,从而细致分析它的内在特性和功用。
.还是回到小学语文:
记叙文:
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发生、结果如何;
顺序可以是开始、经过、发展、结果;
也可以是见、感、思、行;
还可以是SCQA,场景、冲突、问题、答案。
说明文:
写人,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等方面入手,学会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剖析;
写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景物的不同类别。
议论文:
就是大观点+N个小观点;大观点+N个小故事;大观点+N个角度。
这是我们常见的思维结构,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些通用思考模式。
但是,仅仅是这些思维结构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是不够的,它太底层了,写作考试可以,实践生活则有些不够饱满。
比如,我们看到一篇关于社会新闻“张陶打王晋年”,按记叙文的结构,我们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然后,我们凭直觉表达好奇,不满,愤概等等各种情绪化解读。
成年人的情绪化,等于一夜返祖,成了冲动的少年。这样不好。
记叙文,描述的只是现象,那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
深化记叙文的深度,从为什么着手。
为什么会发生“张陶打王晋年”事件?表面理由是餐桌上,张陶的诉求未得到满足,所以大打出手。
可是,换个人,李陶会不会出手?王晋年又为什么要参加这次饭局?
是的,这是5why追问发,5why追问发,服从记叙文的深度写作结构。
一个新的视觉角度出现了,说明文。
张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去考察他。
语言、动作、神态可以近距离观察,但是心理活动怎么观察?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的思维结构,观察人的“角色化模型”,(角色化模型如下图)
那么王晋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同样可以用角色化模型去思考。
事情总是要解决的,那么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呢?这是记叙文延申的,怎么做。
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有哪些角度?
沟通、谈判、按国家规则(法律)……隐形规则不讨论。
仅仅这样就完了么?这是一个公众事件,那么这件事情对公众的影响又在哪里呢?
对社会文化有何触动?
整个事件,传播在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然后就变成了议论文。
那么,复杂而深刻的思维结构究竟来源于哪里?
2.发散与收敛。
所谓结构,一定是规则和秩序。
而在规则和秩序之前一定是混乱和无序。
在混乱和无序的时候,靠的是强大的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发散。
训练想象力有三种方法:
联想开花法:
比如说花,看你能想到多少种花。
联想接龙法:
比如从“书本”联想到“教室”,想到“教室”就联想到“黑板”,想到“黑板”就联想到“老师”,想到“老师”就联想到“粉笔”,想到“粉笔”就联想到“石灰”,想到“石灰”就联想到“岩石”,想到“岩石”就联想到“地球”,想到“地球”就联想到“中国”,想到“中国”就联想到“五星红旗”,想到“红星红旗”就联想到“国徽”……
曼陀罗思考法:
请自行百度。
(具体内容可参考《超级记忆力训练》)
从语文的角度看,想象力是发散,发散的是角度和素材,而收敛的则是主题。
记叙文收敛的是这件事的内涵;说明文收敛的是这个物;议论文收敛的是核心观点。
在商业的角度,收敛则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切口”,或者“破局点”。
.发散的基础
显然的,发散也并非无本之木,如果我只见过喇叭花,你又怎能让我联想到玫瑰呢?
所以想象力的来源是观察和体验。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你所有汇总的“见识”,才是你想象力的根本。
三、用小学语文的思维结构解决具体问题
词语:
你对着一个人说“SB”,可能会引发一场血案;
你对着一个人说“才华横溢”,可能会换来一个伙伴和搭档。
句子:
如果在家常用陈述句和爱的感叹句,会获得平和,父慈子孝;
如果在家常用祈使句,会时刻充满火花,鸡飞狗跳;
如果在家常用疑问句,会引发探索,发明创造。
如何能够快速阅读?
先识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然后按文体结构拆解。这是小学语文。
过去的广告文案用说明文,现在的广告文案用记叙文。
如何品牌取名,如何撰写SLOGEN?
具体,有指向,用小学语文,说人话。
如果你拍短视频,尽量用“记叙文”结构,这样观众更不容易划走;
如果你写网文,尽量用“议论文”的结构+“记叙文”的素材,这样更触动人心。
短视频和网文,如何选题?
用曼陀罗思考法。
如何拍短视频?
写景的时候用说明文,写事的时候用记叙文,发感叹的时候用议论文。
如何创业?
分析问题的时候,用说明文。
做事儿的时候,用记叙文。
做决策的时候,用议论文。
……分割线……
基于小学语文的分析,我会开直播分享《如何用wps拆书》
基于思维结构的来源,我会开直播分享《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