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说每一首歌都不只是那首歌

早上好,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历来,小世界在每一年的今天都有一个固定项目:小林老师的生日小作文(也祝亲爱的她生日快乐)一篇长长的“小作文”,不妨慢慢读来,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每到年底生日时,我都要写一篇作文。是给大家的一次汇报,也可以让自己整理思绪,反省观照。

这几天工作没那么忙,是因为本来要在这个月底做的线下同学的展览因为疫情延期了,有了一个空档。

没有密集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愿意自己安静地读几本书。不被打断,心无旁骛地集中读书是我最重要的休息和放松娱乐。把想看的书在面前一字摆开,每天读一本到一本半,熬夜一口气追剧般过瘾。

读书累了就到厨房做点好吃的,慢慢切菜,慢慢清洗。

书房和厨房,是我平时穿梭其中的两个秘密乐园。

家中,厨房之外,就是书房

不上课的时候,我话很少。

相比说话表达,我想我更擅长动手,沉迷于手艺里实验的乐趣。手艺都是在默默中进行的,在“做”当中不断调整动作,调整配方,调整可见的不可见的一切元素,会得到扎实的经验,也时有惊喜涌现。

做具体的事让我非常踏实和安心,在安静动手的时候觉得有无限的滋养。

手上劳作的的时候放个喜欢的音乐,日子的质地突然变得很慢,心也澄净下来。

我听的歌都有些老,也不那么流行。那些歌曲虽然从手机到音箱缓缓播放着,脑子里被唤醒的,却都是这些歌曲最初呈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是它们十几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张张CD,或是磁带的样子。

齐豫-BraveNewWorld03:18来自林曦的小世界

我真的很怀念很怀念那个时代慢而有序的“

出品

”思路。

一张CD专辑,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薄薄的一张唱片里,是精神的fine-dining。

从前菜到甜品,是完整饱足的体验。

专辑里面的元素是相对固定的,有值得探索的主题,有人文关怀的思考,有独立审美的设计,调性准确的图片,精雕细琢的文案。

如果恰好你是个创作从业者,捧一张这样的专辑在手里,心中会升起很多敬意。因为一眼望去,有单纯又繁复的心思铺陈开来,有心有爱,有沉淀积累长时间的劳作,好多了不起的宝贵经验在里面声声细语召唤。

不免回忆起来,自己曾经揣着零花钱,去唱片店买回来一张期待已久的专辑,小心翼翼打开,伴着簇新的印刷油墨味道,一个字一个字读着文案,按顺序一首一首听,哪首歌在前,哪首歌在后,都如同揣摩电影故事剪辑一样,里面有节奏的安排需要细细体会。

最重要的那首歌一般放在第三首,有时放在第二首。

感受每一首歌之间起承转合的节奏控制,感受安排的用意。

甚至对一个完整的整体,两首曲子之间的空白都是有讲究的,如同主菜上来之前大厨拿着酒杯出来与你寒暄,如同音乐会三次返场曲之后,指挥拉走了小提琴首席的桥段。大家宾主尽欢,鼓掌带着余兴离开。这些都是彼此熟悉,令人享受的。

做饭时,CD机放着莫扎特,我相信莫扎特会让人好胃口

我想我对作品中优雅委婉的那部分期待,很古典老套的一些想法,就从这种彼此熟悉中得来。

虽然听的只是一首歌,但每首歌都不只是那首歌,听到的音符是一个整体体验中的局部。

每个局部里都还有对整体的照顾。

这种对创作和欣赏双方的耐心都有要求的“完整性”,彼此都有慢慢来的默契,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是极奢侈的。

那些含蓄的、彼此期待的做法或许很少有机会再被潮流欣赏。

委婉甜蜜又感伤的情歌,经过岁月的沉淀,似乎比当年听上去更可爱了。也许是因为长了年纪,对事对人的理解变得深厚些了,也更能体会那些歌里唱着的心绪。经常听着听着,就想,这句歌词当时怎么没注意到,编曲里面这段手鼓真是好听啊。有时甚至会放下手中的菜刀或是汤勺,想要鼓掌。

我想古往今来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

早已在那里,在你都还没想到的时候,为你的情感和思考在时间里预备一个出口。

当你需要的时候,回头看,它已在,来路的孤独与不易,都被这样的等待融化。

同样的,

古人早已在前面那座山峰等着你。

古人在山峰朝你挥挥手

生命中出现的他或他们,好与不好的意义都在将来某个顿悟时刻等着你,

你此刻为你自己所做的一切积累也在未来等着你。

拥有这样的信念,带给人真正的心安。

艺术让每个启迪的出口指向面对和升华。如果只是面对,现实总有残酷的一面,心性刚硬咬牙相对,有些太苦;如果可以经由艺术的升华,人就更容易找到希望和美感,找到超越与欣赏的切入点。

人生表面看去如浮萍摇摆,最终又如落叶飘散,也许以人有限的智慧无法预知完整的意义。但

每个事件,每个时刻的当下意义是自己实践,自己体验找寻来的

。我总觉得不投入代价,只想旁观指点,是还没下场玩儿过;不到泥泞里历练一番,游戏就还未正式开始,精彩也好难到来。

总把自己比作农夫,我想我也是体验到了凡事亲力亲为,田地里劳作的喜乐。

从泥泞中发芽的种子到花朵盛开,需要很多的等待。好在一直劳作,手里也没闲着,抬头望天还有云朵飘过。现实的淤泥养分与精神的升华莲花之间有一种因果平衡的美感,在没有理解这种美感之前,我们难免心有怨怒、不甘,一旦理解了,就翻转成为深刻的感激和臣服。

小时候,我在不同作品中得到的养分种子在今天都看到了生发。总是自我激励,要像样地耕种,要勤勉劳作。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快乐就在这个过程里。

“作品”是我的种子,也是我的果实。构建一件作品的“完整性”就是我的工作日常。

让一张画,一节课,一本书,一身衣,或是一个物件真的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儿,确实捂热了,做熟了,像样了,都需要漫长的构思和积累。作品的意义无法在当下被全部看到和理解,包括作为观众的自己,依然需要在时间里去积累、解读和消化。

这一年,带着“作品感”完成一件件工作

作品需要足够的静置,来沉淀,来等待命运。画完一张画,挂起来那一瞬间的陌生感,知道,就是它了。它脱离母体,成为了自己,希望它带着善意的种子开启未知。

时常要经历不断地推翻否定和不行再来。我太习惯太熟悉太了解这个过程,也会有疲倦的时候。但每当我静下心来思维手上工作的意义,以及古往今来的那些我喜爱的作品,我都渴望和那些我曾仰望过的一样,在某个时间的出口等待知音,带去陪伴和启迪,在注视的目光中持续打磨修炼,与观者两相映照,见证共同的成长来路。这样想,真的就无法懈怠,反而想要更加全力以赴去用功,去投入。

农夫的最习惯的思路大概就是,

未来充满未知,但种子可以早早种下

伴随作品的诞生,不只寄望它可能实现的未来,在当下就有足够的乐趣,那是非常有温度的快乐,其中的已知与未知,必然与偶然的相伴出现,让人着迷。

就像写这篇文字,我知道我大概想要写什么,我在手机备忘录里时常把胸中涌出的想法都一一记下,大致的段落关系也手写在旁边的一张稿纸上。但需待到真正打开电脑,开始敲击键盘,字句流淌出来,开始进入确认语句与思想的准确对应关系,调整段落之间的节奏,真正写完了,从读者的角度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文字的全貌。

文章真正完成的样子,我并不能事先知道。

暑假里,两周时间完成了一幅《课棋图》,从构思到落笔,实在是美妙有趣的创作历程

创作历程如同面对一个万花筒,缤纷层叠,摆弄调整组合这些关系是非常令人痴迷的游戏。元素几乎都是已知的,但是随机性会带来无数新的可能和契机。

一切都是未知的,无法构建和积累,

一切都是已知的,又会无聊和机械。

一切都是必然的,势必毫无惊喜,

一切都是偶然的,全无规律可循。

技巧和功力来源于必然与已知,天真与精彩来源于未知与偶然。

技巧的高级阶段,是学会让自己与偶然,与未知相处,期待自己与自己之外的全部世界的合作与默契。

在失控中的控制,是太极图中的那条分割线,既是阴,又是阳,在运动变化中移动焦点,蓄积生机。像是在满是镜子的房间中舞蹈,踏着音乐流动的鼓点,与心的折射光影游戏。

让自己沉浸在这样的快乐之中,

让劳作成为劳作本身的奖赏。

没有人的作品可以让所有人懂得,但开始创作的第一念,便是相信一定有知音在等着我,就好像王羲之知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人也知道我们在未来等着他们一样。

毛笔,便是最动听的召唤了

在过去十年中,我想我拥有知音最多的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就叫做“暄桐”。

十年前的十二月,暄桐教室开始了它的第一堂课。

这十年中,暄桐成长了很多,现在的暄桐像是一个可以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的乐团,从十年前的独奏到现在的协作合奏,曲目并没有变化,但是其中的共鸣力量和丰富细节,一个理想中的结构体系,无论是课程本身,还是每一位为此服务工作的伙伴,确实在时间的积累里,长大了,更好了。

我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改进打磨课程,每年的几张课表就是我耕作的田地。每一堂课,每一遍上,都重新备课,重新优化。

刚刚开课不久的五阶书法课的课表

从全阶、五阶书法课,到中国画美育课,按照课表的安排,每一堂课,认真耕耘

一如我怀念的CD时代出品,在一切都在烦躁加速的当下,我还是想要很慢很慢地琢磨一件“作品”。

这其中的细小微妙差别之美,从功利实用的角度来说确实几乎无用也不必要,但是对懂得欣赏的人来说,蕴藏在其中的,恰是生命的意义,是人与机器工具的差别。

人的机械化与工具化,确实是这个时代的课题,美的升华是对治的良方。

追求美是对一切的品质提升有所要求,是个性的,是多样的,与生存相关的平均数远离。他人与我的差异,只带来欣赏观照的多样可能性,不产生攀比嫉妒的种种烦恼。

自在生动地活着,

让外界的参数系统是个旁证,让种子和原因都长在自己手上。

欣赏多样性,也是学写字必备的视角,图自《书法课》

人获得一点点自由意志的选择力,都如逆水行舟,炼石成金一样不易,要燃起热情,需要不断克服想要随波逐流,不用为自己负责的懒惰惯性。

美的自然流淌,来源于一个自立自足的个体。

最初为暄桐设想时,我在暄桐下面画了一个破折号写了六个字:

关于美的课程

美育被确定是这间小小教室的主要内容,关于美的感知和表现,关于流畅的情感,关于多样的思考,关于审美的创造力。

年,暄桐教室老教室门外的一角

美的结果来自于人的身心修养,或者说,一种长久的滋养。

由内而外的美,来自于诗书涵养,来自于对宇宙人生种种价值与其中意义的如实思考。

当时我想,美育这个理念,像一个开放的填空题,需要我用很长的时间,用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实践去完成自己的答案。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他的美育观点以来,过去的百年,其实普罗大众一直没有足够的条件因缘像现在这样来思考和实践美育。

暄桐这么一间与刚需、实用几乎完全背道而驰的小教室在此刻得以生存,老师同学在这里,可以相聚写字画画,读书长进,对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其中的一切蓬勃生机,我心中时时充满感激。

每次上课,都是甜蜜美好的聚会

由于不急,我和同学也确实没有具体功利的目的,不过是爱着书画,爱着传统,想要陶冶情操,想要有所寄托。在这个原点上出发,对暄桐课程的建构设计也如同我喜欢的音乐专辑的那种“完整性”慢慢展开,

每一首歌都不只是那首歌,每一节课也都不只是那节课,每一个单元都与另一个单元紧密相关。

追求一种内在逻辑的自足完整,对完成度和精度不断用功,这十年的日子就真如生在武陵桃源,怡然自乐了。

每节课讲完书画部分,示范完动手操作的技巧部分,我们就一起拿出点心,享受最期待的美育环节。

我认为一个教授美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除了让学生学会用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

一起体验,懂得欣赏

。当我们窥见到一点点藏在每一件作品背后那个鲜明生动真实纯粹的人,才有机会穿透作品的表象,如见挥运之时,才有机会让这些作品背后的纯粹灵魂和时刻,冲刷红尘染污,从内在深刻地影响改变我们。这也才是中国读书人浸润笔墨,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的关键。

回首看一看,恰是对从人到作品系统构建完整性的执着,支撑着这兴趣盎然、孜孜不倦的十年。

为同学所手写的部分讲义,也是与大家走过的美的历程

这些是在我记忆里闪光的时刻:

和同学一起学习美术史与书画理论。眼睛的功夫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古人的作品和理论描述里去理解他们的标准和追求。尝试站在更宏大的角度,理解艺术潮流的消长更迭。

每到一个主题单元,给同学布置书单,观影,大量体验阅读;

谢赫六法

的讨论到一字一句读

《石涛画语录》

从蔡邕的《笔论》到精讲孙过庭

《书谱》

写《宣示表》就一起来理解夷陵之战的起因,读懂老臣钟

繇圆融保身的高情商表达;

写《争座位帖》就一起看颜真卿如何有理有据地体面地斥责郭英乂讨好鱼朝恩,维护道义与秩序;

写《多宝塔碑》就拿出《法华经见宝塔品》探索内容的来由;

看《祭侄稿》《移蔡帖》,为德之不朽一起感动落泪;

写《赤壁赋》读《东坡志林》,为东坡先生的豁达敏悟击节赞叹;

写《兰亭序》就一段一段读《世说新语》,还原理解王羲之的时代和处境,从一张地毯说起的公案到坦腹东床的真意。

用新“玩具”,为大家理清人物关系,很好用

我们还一起研究古代文人对于琴棋诗画花与茶的践行和体悟:

谈古琴的那节课,给同学分享了我的琴曲清单推荐和比对赏听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懂得知音的乐趣。

谈围棋的那节课,说博弈论与纳什均衡,读吴清源《中的精神》,看对弈之道如何成为“致中和”的修行,神仙一局,围棋十诀,都令我们思考很多。

精读屠隆的《遵生八笺序》,“人生实难,未必知宝”,了解古人面对有限生命如何获得无限体验,并以此学习具体深入地分析体悟一篇古代文章。

了解古人的方法,在实践中验证,“练起来”是教室的朴实心法。

古汉语确实是挡在我们和传统智慧之间一个最明显的障碍。为了让大家养成细细研读经典的习惯,我在课上讲过《论语》《道德经》《金刚经》《世说新语》《菜根谭》《颜氏家训》《黄帝内经》等典籍的选读和导读。

最近又开始了第五遍的《童蒙止观》全本精读,经由在艺术实践启发的专精静定中,进一步向上探寻古人心性训练的方法。

精读《童蒙止观》,“定慧力庄严”,一起养成静定

成年后,重新建立一个学习的系统,是不容易的,需要很多具体的方法,需要我们的学习兵器库持续地升级换代,于是我为课程早早辟出了“学习力”的单元,

翻箱倒柜地把当个好学生的全部秘笈,一一展开。

关于学习力的养成,如何高效记笔记、怎么能够写好一篇作文、如何顺畅清晰有观点地表达、如何提高记忆力复述背诵,我还传授了独门考试秘笈。

学习完了,发现“工作力”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于是美育主题特别增加了工作力的难点,最近在讲如何与工作中的压力同行,如何管理工作中自己与他人的预期,如何让自己在口头表达的时候,无论求助、致歉道谢,都能让语言更美好起来等等。

看完这些,你也许会说,这还真是远远超越了我们对“美育”的固有观念。我想说,

美本来就是多元的,美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你当下的心念与价值体系。

我们容易以一种视觉性的呈现为美,比如书画、雕塑,乃至装扮。但那些形式化、技巧化的呈现,其实都是载体,其源头是人对自己的表达。如果不能穿透视觉形式,理解它如何从一颗种子变为果实,我们对于美的认知便很容易流于形式和肤浅。尤其是当它们被作为一种向外的展示和功利性的积累时,无论我们怎样披挂,认得多少艺术作品,在回转身来,真正和自己相对时,内心也是虚无的,由此也无法和美建立一种正面的关联,进而从中受益。

一事一物,当下即美

美者,甘也,对于此,古人早有体悟,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甜美。

从这个角度看,美便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可以存在于任何形式中的高品质状态。

所谓的高品质,不在贵与精致,不是一个物质条件的标准,而是指从生活素材里面提纯出的可以给人滋养,令人享受的那一部分精华

。这样的存在令人在各样的环境中都不觉匮乏,不焦虑,从而获得全然的安心与快乐。

得以提高的生命品质,对我们而言,就是美的功用的体现。

我小时候,外婆总跟我说,“人只有里子好了,面子才能好。光顾面子,人会活得很辛苦”。

我们通常理解的美,很容易只是面子上的好看悦目、与人炫耀的形式,但这样的形式缺乏背后的源头和支撑,保鲜期短,容易空洞乏味。更长久深刻的美来自于一个独立的“人”。

趣的是,人的独立,恰恰来源于对依存的深刻体认。

当知道不是自己独存于世上,知道他人与自己的福祉息息相关,知道不能尽如人意,知道未来还要常常相见,就会自然地散发善意与关切,克制与体面。

用一颗愈发柔软的心,去创作

有一本人文通识的书叫做《艺术让人成为人》,仅仅书名就让我想到很多。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但我们很容易知道人与机器工具的不同是什么,人与动物的不同是什么。

对本能惯性的升华,对超越二元对错的美的感知和表达,

在时间有限的生命中,天真性情与后天努力的平衡中,即是人的天地。

我们既不是纯粹被丛林法则操纵的动物,更不是未来被永生机器折磨的梦魇。

“人”字左一撇,右一捺,相互支撑着,似乎意味着人的内心不坍塌而能稳定的真意,是表里内外进退出入的平衡,“人”这一世旅程的益处便在此。

一遍遍打磨讲义,从容也安稳

当我们随洪流,随他人给的目标清单生活的时候,一定感受得到独处那一刻的内心巨大虚空,而你可以选择回避,也可以选择找一门功夫,去平衡,去滋养。你不慌,

从容起来,一切清朗明净,简洁优雅,别人看到的你,就是美的。

比如看见松林投影云过天青是美;繁忙工作间隙,为自己冲一杯好喝的茶汤,接踵而至的事务和琐碎中,有一种节奏从容的自如和补养,也是美。

有宽松的心怀,有能力让戾气烟消云散,留出转圜的余地,是美。

窘境时仍可心神安定,有条不紊处理眼前的每一件事,是美。

天地广大,心中亦有彩虹

美也可以是庖丁解牛般,于高度凝聚中生出的饱足和光彩;是被暴雨声淹没的西南联大的铁皮顶教室里,教授先生在黑板上写下的“静坐听雨”。在路边吃着肉串,感觉到一种由衷的开心和满足也很美,但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则是不美的。

这些细腻幽微的体会与表达,正是我们与动物或机器不同的地方。

“从动物来,朝着机器去”,这肯定不是人的宿命。

回望历史中,那么多智慧德行兼备的觉者,无论顺境逆境中,都完成了他们对人应该如何活着的解答

,在典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自我完善的进阶次第,这都成为我们的参考点,帮助我们探索如何自利利人地构建生命之美的道路。

美育的课堂就这样生长,我们带着对美的叩问,倾听古今先贤对美的应答。

和同学的美育学习旅程是我心中的壮游。

路途不易,但是尽兴畅神。

与同学们的美育学习旅程,每一程都不负此行

书画是课程的主体,相对于手上的笔墨功夫,课程的“美育”部分,我想意义更为深远。这种深远不是宏大意义的那种,而只是生活的平常点滴,那些你觉得是浪费和消耗的一切,都有了“去经历”“去度过”的意义。美的果实需要土壤,需要经验,需要历练,从线条到构图,从色彩到气韵,笔墨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

但技巧的意义是聚焦眼前的实证和专注,抬头放眼望去的,关于美有更多角度的体认和践行,并助益到我们的生活,才是我关于美育完整的构想。

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容易只看到“物”本身,忽略构成你感受的背景整体。一轮皓月当空,让月光如此之美的是整个天空,幽深的暗夜虚空背景里,星星,云朵,定睛仔细看去,你从未注意的,还有好多好多。

有了过去十年里每一天工作的积累,有了同学的日日案头练习,才有了“暄桐十年”这个日子的意义。

没有夜空,月亮就没有光彩。

我和教室的伙伴用心做了一些事情,来庆祝和纪念“暄桐十年”这个日子,并且提前筹备了很久。我们做了一本关于书法如何滋养和助力当下生活的新书《与书法相伴的生活》,在北京繁华的中心开了一间暄桐文房,还为同学筹备了线上和线下的习作展览(虽然因为疫情,线下的展览延到了下一年),等等。

《与书法相伴的生活》,关于由书法而生的自在与快乐

这些时刻,只是我们在流动的时间里找的一个标注,用以衡量、记忆和表达,就和我今天的生日一样。

好好完成后,好好放下,然后它们就很快地过去了。

也曾想象过这个时间节点,觉得真是好遥远。就像38岁曾经也很遥远,也觉得应该是一件很重大、很不一样的事情。

但终于来到了这个时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所处的,也还是平平常常的日子。

还是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是有好多的事情要做,并且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做了十年,接下来的事情就会有什么不一样,就会变得更轻松。包括那些为庆祝和纪念而做的事,依然是需要一丝不苟处处用心才能完成。

不变的备课日常,亲力亲为的快乐

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新的事情永远是新的。依然需要和以往一样,

一步一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甚至战战兢兢地去对待。

“一万小时定律”说,用一万小时来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是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必要条件。这一路走来,我所花费的时间应该远不止于此。说实话,我的确从中获得了一些熟练和自如的感觉,但到了现在,每到要上课的那天,我依然微微紧张着,有着如对至尊的严肃感。

每到上课那一天,我不会安排其他的事情,而是专心地一遍遍复习和调整内容讲义,以及练习课上要做的示范。家人同事也都早有默契,给我完全的安静空间,不会在这一天找我做任何事,甚至只是聊天。

你要是看见我上课前的样子,大概会觉得我相当严肃,不苟言笑。我常常开玩笑说,感觉上课那天,脑袋多晃一晃,都会把准备好的内容给晃散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内容,要整齐有序地在我脑子里排列。

每一堂课,都尽力做到最好的呈现

我会以每五到十分钟认真设计段落,如何让同学听着不枯燥,哪些重要的技术关键需要重复两到三遍,一一笔记标注,背下来。

总是怕心神不够凝聚,条理不够清晰,要端正严谨,保证自己在走进教室或直播信号亮起的那一刻,心中是饱满又安稳的。

我在文章开头说过了,我是很内向的性格,相比说话,我更擅长埋头动手。但我想要完成的工作需要说话,那我便认认真真好好练习讲课,让并不擅长的事,变得及格过关。

记得我小时候想画一张画,那时我只喜欢画人物,不太会画山石,但有张画人物的背景需要画一组山石,我就问老师,我说我可以不画这些石头吗?老师说,你有这些犹豫的时间,为什么不用来练习呢?难道未来你的画里只是因为现在不擅长,就一直没有石头吗?

所以,我学会了,只要画面需要,就去认真练习。

今年画的一幅石头,在今年中国画美育课讲到如何画山石时,它们也派上了用场

我不是个健谈外向的人,但我也因为“暄桐”这幅作品的需要,好好练习对着镜头讲课。

遇到困难,不逃避,不绕着走,渐渐地,这个困难就变成了你的宝藏。

暄桐随着第十年的过去,第十一年的计划也已经在完成中。为了克服同学独立练习缺乏针对性和反馈的困难,我打算开一门新的选修课,“暄桐教练日课”。以21天为一个周期,针对经典碑帖画作和不同的学习主题,带着同学做进阶有序的有效精练。我和教室同伴们花了许多功夫在要点和难点拆分上,将它们拆分为每一天可行的日课,以便细致地指引和陪伴。

还有在明年的年底,我会举办职业生涯以来最大的一个展览,现在也已经很认真地在准备着。算是给自己40岁之前的创作一个总结。

明年3月3日,为期两年的零基础全阶课程,也会开启报名,

又要带领一批新同学,从拿毛笔写下一笔中锋横开始写字之旅。

同学们厚厚一沓的作业,就是最好的礼物

事情就是这样一件接着一件流动生长。

我知道,一切都在一种推陈出新的节奏中生长,也知道底层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不能急,不能逾越。没有捷径,不可以懈怠油滑。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发心,并且品尝,它是否令自己感觉到了满足、快乐和安然。

因此觉得踏实,觉得每一天的生活都很有盼头。

站在三十八岁的第一天,会期待暄桐的第二十年。四十八岁的自己,大概会有更多的心得体验和成长。

除了好多好多的感谢要说给大家,我想要分享一个关于“美”的小事。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和糯糯聊会儿天。比如明天的学习是怎样的安排,有没有体育课,想要穿怎样的衣服,在学校开不开心,和同学的相处是否愉快,还有想要带什么点心去学校吃等等。

有一天我为他准备的点心是一种特别好吃的抹茶蛋糕。

那一天放学回来,他很紧张地和我说:妈妈,我把我的抹茶蛋糕和同学换了几口干脆面,你会不会生气啊?

在那一秒钟里,我差点就把“你这个小傻瓜”脱口而出。但随即冷静下来。

和糯糯小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都是甜美的记忆

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和警醒。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也会因为觉得自己做了和他人价值观不一样的事情而感到压力。

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换呢?糯糯说我的好朋友很想吃这个蛋糕,而我自己没有吃过干脆面,也很想尝一尝。

我问那你开心吗?他说我开心。那你的好朋友同学开心吗?他说也很开心。我说那不就行了。

之后我拉着他的手,试着和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给你准备很好的点心,是我的事情,因为在表达对你的爱,所以我很开心。但我对你的爱不应该成为你的负担和去为自己做决策的障碍。你把蛋糕换给同学,是你对他的心意,他吃蛋糕开心,你吃了干脆面开心,你看,我们三个人都是开心的。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看着他释然地和我一起大笑,眼睛里闪着开心的小星星。

在我的心里,这是很美的一个时刻。

我和他的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放和照顾

美,是我们对生活的一个理解角度。本着爱,本着真。

循着这条路,慢慢走,就会发现,每个个体都是造物的完美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有的经历,最后都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我们今天为自己做的所有看似不必要的努力,都让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等着我们。

每一首歌都不只是那首歌,每一个念头都不只是那个念头。

我们与万物都在深深的联结中,我们所要做的是看护好此刻种下的每一粒种子,让一切都因为“我”这个元素的参与,朝着美转化。

种子终会结出果子,让你见仁见智。

我们都在时间里旅行,谢谢家人,谢谢伙伴,谢谢你的等待,谢谢十年里的好多好多爱。我会继续好好用功的。

那些关于暄桐,关于上课的记忆,课上和大家一起大笑一起落泪的时刻,是过去十年里我最珍贵的宝藏。

每年生日的小作文

年《非岁月不可》

年《双份快乐》

年《满月就在那里》

年《你是你的选择》

年《节过岁终,当时只道是寻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