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最激进校长杨福家逝世鼓励名师上基

他24岁就当上了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27岁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他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培养了我国首批实验核物理博士,这些人后来都成长为国家核物理领域的肱骨之才。

他是杨福家。

01从顽皮孩童到有志少年

杨福家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镇海。镇海是著名的名人故里、院士之乡,曾走出过30位有着中国科技界最高学术称号的两院院士。

杨家一门就出了杨福家和哥哥杨福愉两位院士,分别在核物理领域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领域,享有盛名。

出自这样的书香之族,杨福家院士是不是从小就谦谦有礼、饱读诗书呢?如果你这样想可大错特错了。

年少时的杨福家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淘气包。

杨福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在他9岁那年就过世了。

由于家事繁多,母亲无暇对他做更多的管束,但杨福家却觉得“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他充分的自由,许多事情都是他自己拿主意,使得他从小就比较有主见,也有担当。

可是聪明有主见的孩子也免不了淘气顽皮的时候。

杨福家刚上初中,有一天在老师的黑板擦里塞进了粉笔,老师上课时擦黑板,越擦越脏,后来发现里面的机关,非常生气,问是谁做的?

杨福家站起来说,我做的。老师气愤异常,当即就要开除他的学籍。

后来家人过来求情,结果,开除可免,退学却是不可改变的,杨福家就这样被学校劝退了。

家人并没有给他过多的苛责,对他说这里上不了就去别家上,可是唯一的条件,是他要自己去找能就读的中学。

杨福家打听到上海格致中学是很好的学校,于是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考入了格致。

本来杨福家非常讨厌英文,但格致中学的英文老师教起课来风趣幽默、方法独特,重新燃起了杨福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另一位老师推荐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杨福家的触动很大,开始让他觉得,人这一生不能糊里糊涂地过,要对国家、社会有些贡献。

对科学感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杨福家在格致中学读书这几年收获的最大的财富,也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基石。

02发奋学习,结缘复旦

高中时期的杨福家,发奋学习,整日书不离手,终于在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复旦大学、与物理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福家入学复旦以后,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够聆听卢鹤绂、周同庆、王福山等物理学顶尖学者的教诲,得到大师的指点。

这为他以后深耕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买下了种子,也是他日后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最初的动力。

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也对杨福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次在卢鹤绂教授的课上,杨福家提出老师写的一个公式有点问题,当时卢教授很认真地听取意见,并说回去再查一下。

不几天,卢鹤绂教授请杨福家到家里小坐,告诉他上次他说的是对的,自己在下次课上会做纠正。

当时卢鹤绂教授很认真,也很随和,一点都没有生气,这让杨福家心中隐约有了“大师风范”的轮廓。

老一辈学者的风度、涵养和治学精神,也为杨福家成长为一代大师树立了榜样。

年大学毕业,杨福家留在了复旦做助教,参与筹建了物理2系,也就是原子能系的工作。

当年原子能系正式成立时,复旦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校领导敢于放手年轻人,使得政治过硬、业务拔尖的杨福家,在24岁时便破格被任命为副系主任。

在中央同意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往西方派”的大胆设想后,我国于年,与丹麦签定了科学交流协议,将派遣两位中国的物理学家去玻尔研究所进修。

杨福家在物理学科上的潜心钻研,大家有目共睹。经过层层推选,他成为候选人之一。

玻尔研究所的大名如雷贯耳,几乎是物理学界的最高殿堂,它的创始人尼尔斯

·玻尔就是诺奖得主,有“科学国际化之父”的美誉。

尼尔斯玻尔去世后,他的儿子奥格玻尔继续主持研究所,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年以后,杨福家有幸与奥格玻尔、本·莫这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一起,在这所实验室,度过了人生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两年。

在前往丹麦前,还有个小插曲。

国家对外派遣留学生,英语口语一定要过关。

可当时杨福家的英语实在是开不了口,当所有外派进修人员集中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行英语培训时,杨福家被分到了入学面试成绩较差的那个班级,与来自北大的陈佳洱成了“难兄难弟”。

两人“知耻而后勇”,决定以后不再用中文交流,只说英语。终于在苦练了5个月后,双双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外派名额。陈佳洱后来曾任北大校长。

03追求卓越,成为“不一样”的复旦校长

来到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也就是玻尔实验室后,杨福家深知自己虽然是以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前来,但其实只是一个本科毕业生,与那些真正的博士同僚们还是有差距的。

因此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加班加点地工作,经常彻夜做实验,好学不倦。

在哥本哈根大学求学的日子里,杨福家发现那里的学生和老师相处十分融洽,学生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老师也会耐心听取和解答,双方讨论时也是完全平等,没有隔阂的。

“科学扎根于讨论”,给杨福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主政复旦,也尽力营造自由平等、密切合作的学术氛围,为复旦“创一流”立下了根骨。

学成归国后,杨福家在复旦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培养了日后国家实验核物理的中坚人才。

年,杨福家成为了复旦大学的校长,立下了创一流大学的宏愿,开始了“石破天惊”的改革。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名教授上讲台、上基础课。

他要让复旦的本科他年轻时一样,在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能名师的指点,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大环境的各种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此外杨福家发现,大学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与现代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因此他立下了“作弊即开除”,上午发现作弊,下午就让其退学的校规,并顶着各方压力,推行下去。

这一措施果然大大杜绝了考试作弊现象。

杨福家还非常看重给年轻人机会,支持青年教师公开竞争教授、副教授职位。

这一举措使复旦教师的整个队伍年轻化、充满了活力,这一批年轻教师也成长为后来复旦大学教职岗位的中坚力量。

从复旦大学卸任后,他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聘请为校长,兼任董事会主席,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着同样优秀的人。

后来,杨福家在家乡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奉行博雅教育的理念,提倡做人第一,修业第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杨福家为人真诚耿直,性格幽默可亲,做学问时一丝不苟,做教育时充满大爱。

痛失这样一位国宝级学者,是举国之痛。

他一生所达到的科研成就、教育贡献,将激励更多人薪火相传,为心中的理想、为祖国的科研事业,继续燃烧斗志,照亮夜空!

对于杨福家院士,您还有什么别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