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的专门通知,“五项管理”政策正式出台。这项政策重点强调了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的诸多方面,是运用“小切口”、推动“大改革”,是确保“双减”落地见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重要。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督导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教学环境这一视角再审视,总结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设置教学环境与设施的若干经验。
一、设置学生用可调课桌椅
学校合适的课桌椅与学生正确的坐姿有密切关系。可调节课桌椅能够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有效改善学生视力下降。在学校督导工作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校配备的课桌高度几乎是整齐划一的,这不符合适应学生发育个性变化的要求。部分学校配备了可调课桌椅,但普通课桌椅需要专人使用工具才可以调整,面对规模较大的可调桌椅,学校总务后勤人力几乎无法做到按照每月调整要求。而高成本的方便调节课桌椅需得到财政的进一步支持。
国家卫健委网站年12月5日发布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中课桌椅各型号的身高范围表,“坐于椅子/凳子上大腿与小腿垂直、背挺直时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4厘米”的原则,将可调节桌椅的桌面和座位调节至适合孩子的高度。对于非可调式书桌椅,可以参考上述原则加以调整:若桌子过高,则尽可能使用高一点的椅子,并在脚下垫一脚垫,使脚能平放在脚垫上,大腿与小腿保持垂直。桌子或椅子过矮时,将桌子或椅子垫高。同一教室内可以考虑预置或提前调整好至少两种接近学生要求不同型号的课桌椅,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教室采光和照明达标
年3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要求截止年12月,要“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和确保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号)等大量文件对教师采光提出了一致要求:“应保证教室、图书阅览室及实验室等主要教学用房的最佳建筑朝向,避免室内直射阳光。教学用房宜双侧采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左侧,……并应防止眩光。”
在学校督导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教室照明采光保准方面普遍不明确,也未意识到灯光照度对孩子视力影响的重要性。例如,部分学校的教室在后续改建为功能室过程中,将教室主采光面置于学生座位右侧;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投影或大屏幕教学过程中,拉住教室所有窗帘,在室内照度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讲课并让学生阅读和做练习;部分新建成学校甚至正在建设的学校,教室未使用无色透明玻璃并改装成学生阅读空间;教室黑板和桌面照度不达标;在走廊大量布置高亮度射灯烘托走廊景观等。
近年来,近视低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幼儿园和中小学是我国近视防控重点年龄阶段。教学环境中合适的光线,能够让学生在清醒中又有温暖的感觉,在读书、学习时心境平和、效率较高、产生积极心理影响,也是近视防控的关键要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对孩子学习环境中采光照明标准的认识仍需提高,教育督导要发挥引导作用,监督各校加强学习,从生本角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光照环境,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注重卫生间格挡隐私
兰州市区某校的调研结果发现,近半数的学生注重如厕时环境格挡封闭隐私问题;对比设置卫生间全封闭格挡的学校,那些仅设置了半格挡的学校,则有更多的学生不愿意在学校如厕。
对学生在校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也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各校在办学条件提升改建过程中,应意识到并高度重视卫生间环境和隐私问题。例如,加强学校卫生厕所人性化设计,设置蹲位隔断或厕门,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合理设计蹲位数量,满足学生课间高峰期如厕需求,达到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
四、减少噪音污染
学习环境中的噪声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在校生活和上课学习,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年10月1日实施的《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明确将学校列入一类敏感建筑物,学校外部环境噪声排放要符合标准不能影响学校,规定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的噪声上限。然而,在实际督导过程中发现,学校本身有时便会违反噪音排放标准,例如,在升国旗仪式或者课间操时,使用高音喇叭,噪声排放达到70-90分贝以上。
适当的广播音量,是学校建设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却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影响的学校环境因素。学习环境中的噪声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在校生活和上课学习,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各校应提高认识并做出整改行动,例如,提逐步将高音喇叭改换,在校园内设置多点位中低音音响,注意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五、定时通风换气
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宿舍、食堂、教室更是学生经常活动的聚集场所,这些环境的空气质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容忽视。教学、办公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为师生良好的日常工作学习环境提供保障。
在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有研究表明,高效的通风系统可以将新冠病毒在学校中的传播减少80%以上。然而,在实际学校督导过程中发现,学校在考虑学生安全的情况下,二层以上无防护栏的楼房窗户均安装了限位器,无法有效换气,尤其在较为寒冷的冬春季,教室含氧量下降空气污浊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兰州市学校包括新建学校教室设施,还未有考虑安装机械通风换气设施。
各校应优化通风系统管理,例如,在已经建成的中小学教室考虑安装无管道新风系统,无需铺设管道,即可将室外的空气过滤净化后输送到教室室内,稳定室内含氧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从而达到中小学教室室内空气改善的要求。此外,在未来新建校舍时,还应注意考虑提前规划整体新风通风换气系统。
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大屏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年)》第(四)条要求,“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然而,在实际学校督导中发现,一方面,教师对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使用水平存在差异,全员水平整体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整堂课不间断使用电教设备,使用时长远超占教学总时长30%的要求,且这一问题在幼儿园更为突出。
幼儿园及中小学学生均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期,过多接触电子屏幕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眼部损伤。各校在目前教育装备整体较为先进的情况下,应严格依照近视防控,持续提升全体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教学能力与科学意识,严控使用时长,做到有效使用。各幼儿园更要注意,电子屏教学非必要不使用,鼓励教师带领孩子多参加以玩乐为主的户外活动或简单的体育运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
综上所述,同“五项管理”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的目标和内涵一致,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从小从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行动与有力举措。基于生本视角,教育督导工作者应加强理解“五项管理”的工作背景内涵以及其对新时期学校办学行为的要求,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导各幼儿园与中小学校贯彻执行政策法规,将爱与责任付诸于行动,结合学校实际持续落实,为青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关心关爱少年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来源
中国教育督导
作者兰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王玉锋
觉得内容不错
点个“”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