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一些小技巧,看上去很玄乎,却能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典型的,比如安慰剂效应。
科学家经常办这样的事儿:给医生发药,说能治愈什么什么病,一半是真药,一半是安慰剂(对人无害但也没效果的东西,比如糖丸)。
重要的是,医生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是安慰剂,只有科学家知道。
给病人吃了,看疗效。结果往往让科学家和医生都大跌眼镜,安慰剂的效果不比真药差,有的时候甚至更好。
心理暗示也是如此。
别不信,这是科学。
再比如,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一道难题,半天解不出来,可以让他换换姿势,把题目抄写到一个小黑板或者而小白板上,离远点。
实验表明,“离远点”会让人在主观感受上,降低题目的难度——也就是感到题没那么难了。
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也做过实验,比如单词拼读。
他们故意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单词,在屏幕上显示,让受试者大声读出单词。
这些从没见过的单词,对受试者而言,都是很难的。但对“困难程度的感受”,却与受试者和屏幕的距离远近有关。
科学家让一部分受试者距离屏幕较近,另一部分距离较远。
测验完毕后,让他们对单词的难易程度打分,结果,距离较远者,相对而言,对题目的难度打分较低。
这种心理感受,可能与“距离越近越容易感受到敌人的威胁”这种原始的心理状态有关。
所以,如果孩子做题时,某一道数学题比较难,可以让他抄到小黑板上,在黑板上解答。
相对于在课桌上低头看答题纸,面对黑板的距离较远,孩子会更加放松,对题目难度的感受会产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的基础掌握得较为牢固,一些难题之所以出现,不是因为基础没打好,也不是因为孩子不聪明,而往往是某个“机关”没被发现。
我曾经和孩子研究过一道很好的数学题,我觉得好,主要是因为,它带有很强的迷惑性,但你一旦意识到了,会豁然开朗,觉得这题出得太高明了。
这道题中,需要计算一个大三角形的面积,这个大三角形又被分成了两个小三角形,所以只要求出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小三角形的面积好求,底乘高乘1/2就可以了,但它有三个边、三个高,到底选哪个?一旦选错了底和高,这题就无解了;选对了,就很容易做出来。
恰恰是一条学生很容易忽略的底和高,是根据条件可以轻松计算出来的;找到了这个合适的底,相当于找到了“机关”,整道题就像溃坝一样,被你彻底击溃了。
很多时候,所谓的难题,就是没找到这样的“机关”。看上去,题目挺可怖,让人摸不着头脑;冷静下来仔细找,也不难发现。
这种情况之下,心态稳定不稳定、冷静不冷静,就很重要了。“距离远点”这个办法,就是从心理上,让孩子冷静点。
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7.3购买当然,这个办法只适用于平时练习,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买个小黑板、小记事板,让孩子做练习、解题、讲题之用,或许能有奇效呢。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