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这位老人把家门口变成了村里的“文明驿站”
黄银大的黑板报,是村民们每天的念想
武进区嘉泽镇南庄村村民黄银大的家门口,挂着一块小黑板,他每天在上面更新内容,和村民们分享国家大事、时事信息、读书心得,十年如一日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大餐。
老黄在编辑板报
特写:小黑板一日连更两次重要新闻
“好消息:昨天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告诉大家:北京疫情控制住了!”
6月19日上午,老黄在为大家念最新出版的疫情防控“黑板报”。
6月19日上午,在南庄村山尖村民小组,82岁的黄银大更新了家门口小黑板上的“新闻”。很快,老人家门口人气开始旺起来,慢慢地围了十几位老邻居,和他一起聊时事、说家常。
“我们年纪大,用不惯智能手机,也不高兴一个人窝在家里看电视,就到银大这里来玩玩。”78岁的村民贾福生,是黄银大的老朋友加老邻居,他说黄银大家门口是老年村民朋友最愿意去的地方,“最新的时事信息,他都会写在上面,还有各种提醒,比如梅雨天、高温天……”
看完小黑板上的新闻,贾福生背着手踱到马路对面的小花园,这里有一张石桌,上面摆着一套茶具,而黄银大早已泡好了一壶瓜片,老伴也端上了一盘小番茄和冬枣。小花园里各种花花草草,景致不错,都是黄银大亲手伺弄的。“我父亲是老嘉泽人,种植花草当然是一把好手。”大儿子黄国年笑着说。
十年:“哪天不看黑板新闻,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黄银大的小黑板,挂上去已经整整十年。常州晚报记者看到,墙上的钉子已经锈迹斑斑,用来挂小黑板的电线,外面的塑料皮也开始脱落。
挂了10年小黑板的绳索已经部分断裂
“父亲干农活一直到六十几岁,歇下来后,以看书读报为乐。我在学校工作,经常给他买书借书。”黄国年说,时间长了,父亲有了很多读书心得,喜欢跟子女们和邻居讲。
年,子女们给黄银大买了一块小黑板,本意是让他练练字。没想到,这块黑板被老人派上了大用场。想到村里一些老人很少出门,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黄银大决定,就利用这块小黑板和家门口的场地,自己当宣讲员,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10年来,黄银大坚持每天认真“备课”:广泛阅读报纸、书籍,看到有用的名言金句、重要资讯,先做好记号,用粉笔认认真真抄写到小黑板上,再把黑板放到屋外显眼的位置:国家大事、防疫知识、生活小窍门……有时寥寥数字,有时满满一黑板,字迹工整,清晰有力。对于一些不识字的村民,他还热情讲解。
这些年,对于年老的村民们来说,这块小黑板好像充满魔力,用贾福生的话说,“这是一种念想,哪天没看到黑板新闻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影响:“我们邻里之间,从来没有不痛快”
黄银大是个地道的农民,小时候家庭贫困,念完小学就回家种地了。不过,在黄国年看来,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儿孙辈的教育却很成功,“他从小就教导我们要有一颗仁善之心,并以身作则,宽和待人。其次,才是成绩和分数。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是源于老人家。”
现在,黄国年在嘉泽中学当语文老师,大姐经营着一家公司,二弟在苏州当医生。家里的第三代更是优秀,出现了清华和武大等名校毕业生。
除了对家人的影响,这个“文明驿站”的存在,更是传播着南庄村和谐美丽的乡风。“黄银大与人为善,家人也深受他的影响,这一大家子和村民都处得很不错。村民们天天到这里和黄银大聊天、谈心得,就是有什么小纠纷,黄银大牵头一说和,也就是小事化了了。”高华说。
“我们邻居之间,从来没有不痛快的,互相之间关心照顾。前几年,我妈有医院,晚上回家时,看到还有很多邻居等在门口,关心我妈。”说起这件往事,大女儿黄琴华十分感动。
自述:“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邻居的捧场”
黄银大家门口,是一条数米宽的水泥村道,最初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5年前,黄银大的儿女专门花5万多元进行了平整,还添置了一套桌椅板凳和健身器材。黄家门口的空地,则种上了许多花草树木,变成了清新优雅、生机勃勃的小公园,成为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子女买来书籍与老黄交流
对此,黄银大也十分感谢,“他们都是无条件支持我,儿女出钱出力,还给我买书,老伴为乡亲们端茶送水,招呼乡里乡亲。还有老邻居们,没有他们的‘捧场’,我也坚持不到10年!”
老黄的院子成了村民的“乐园”
南庄村党总支书记高华说,为进一步扩大驿站的影响力,南庄村委已经着手对“文明驿站”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内涵更加丰富、时代特色更加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本版文字蒋伟平汪磊本版图片高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