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钟发现微观事物的耀眼时刻

董晨钟发现“微观”事物的“耀眼”时刻

董晨钟(右二)和学生们做实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通讯员赵宝巾

“与原子和分子‘对话’‘打交道’。”西北师范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原子分子物理教师团队负责人董晨钟教授,这样介绍自己干了40年的工作。

走进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入眼便是董晨钟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专心做着激光等离子体实验。

在这里,他们先后承担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8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余篇……

回溯过往,董晨钟与“原子”“分子”的缘分,要从中学时期谈起,“我从小就喜欢想象、善于动手,这股好‘钻’的‘劲儿’,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德国卡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董晨钟决意向“西”而行、向“难”而进,回国一头扎进西北地区物理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

董晨钟深钻细研,拓展力学实验,提出了在弹簧上产生纵驻波的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挖掘电磁学实验,通过对干电池内阻特性的分析,提出了测量干电池内阻的一种方法,弥补了现行教材中的不足……

同时,他带领团队点滴积累、脚踏实地,推动西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先后获批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重要的学科平台。

这,离不开董晨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老师不用任何工具,徒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能级图都十分工整。”团队成员、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登红印象深刻。

“老董,干啥都那么认真!”董晨钟身边的同事,也经常打趣他的“较真”。

正因如此,董晨钟带领团队一直活跃在国际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前沿,在超重元素结构和性质、高离化态离子结构和碰撞动力学、激光等离子体辐射特性、瞬态诊断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学研究没有一蹴而就。甘坐‘冷板凳’,才能攀登‘新高峰’。”董晨钟说。

对于基础研究而言,一个个难题不仅要“破”,更要“解”。

但面对早期实验室条件差、设备不配套等问题,怎么办?董晨钟带领团队改进实验方法、研制新仪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格。

在这种品格的滋养下,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个个“首次”被拿下。

董晨钟首次在理论上准确预言了超重元素Fm的低激发态能级结构和电离特性,为国际上开展超重元素能级结构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指导;其团队成员袁萍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开展雷电现象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观测到球状闪电光谱……

“过去,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属于跟跑。现在,我们达到了并跑。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领跑。”董晨钟说。

“在进行前沿学科纵深方向探索的同时,他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