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天气好,唐家祥又带着本子去社区了。
闸弄口街道闻皇庙社区办公楼的大门口,现在挂着电子屏的位置,原先是一块黑板。当年,唐家祥把自编的社区之歌写在黑板上,引来周边很多社区学习。
“社区黑板最多的时候有40几块,现在只剩三合院小区一块、社区办公楼楼道里面三块。”今非昔比,不过唐家祥还是坚持每周出新的黑板报,做了18年。
有人亲切地叫他,黑板报爷爷。
几十年前,单位黑板报一堆同事围着看
“电子屏会坏掉,我的黑板不会”
“黑板报爷爷”85岁了,这个年纪的老人,很多是看着黑板报长大的。
唐家祥最早接触黑板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
“我是学生会的成员,那时候老师布置任务,让我负责全校的宣传栏。”
唐家祥回忆,学生时期的黑板报多是弘扬“好人好事”。写完后全校师生都能看到他的作品,蛮有成就感。
工作后,唐家祥当选单位的工会主席。当时没有手机,单位里有什么活动通知,都是通过黑板报。
作为工会主席的他每次发通知,都去黑板上写,写完后总有一堆同事围过来看。一块黑板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18年前,唐家祥已经退休了。当时闻皇庙社区的办公室就在他们小区里,他时不时去社区转转、帮帮忙,前任社区书记偶然发现,老人家字写得还挺好的,就问他“社区有12块黑板,你愿意来出黑板报吗?”
唐家祥说:“我一口就答应了,退休后时间多,我又喜欢写写画画,这正合我意。”
有了“专职”黑板报员,社区后来又陆续采购了一批黑板,最多的时候,有40几块,不过都是曾经的事情了。
步入智能信息时代,就连社区大门口的C位黑板都变成了电子屏。唐家祥有点唏嘘:“电子屏还会坏掉,我的黑板不会。”
他坦言,现在大部分人都看手机,看黑板的人很少了,但就是觉得如果社区没了黑板报,就像少了点什么。
社区至今仍尊重着他的坚持。
社区警务室的地上放着一个纸盒,里面是粉笔盒、黑板擦等工具。这些物品长期放在办公室里,大家都不会去动。
当唐家祥来更新黑板报时,就借警务室的两张椅子,把黑板搁在椅子上开始创作;如果警务室的工作人员要开会,那他就到走廊上去做。谁也不打扰谁。
做完的黑板报,一块放在三合院小区里,另外的放在社区办公楼楼道里。
唐家祥道:“社区搞活动都到三楼,上上下下肯定要看到我的黑板。”带着这样的希望,他认认真真做着每一期内容。
要么提前备好新闻,要么把自己原创的诗歌、参与活动的体验先写到本子上,总之等定稿了,再到黑板上抄,而且一块黑板,有标题、正文、配图还有诗歌或谜语填白。
每次更新,就要花上两到三个小时。
小时候家里穷,一本字帖兄弟轮着临摹
在社区教孩子书法,但“黑板报继承人”难找
不仅如此,他还会根据不同的内容搭配不同的字体,艺术字、楷体字、草书……
这一手书画技艺,学来不易。
唐家祥出生在绍兴农村,父母是佃农,上头还有3位兄长,他排行老幺。
“我大哥、二哥没有上过学,三哥上过两年学,我上学时间是最长的。”唐家祥说,“三哥很喜欢写字,我们有个做生意的叔叔,每次来我家都会带一本书或者一本字帖,小时候一本字帖我哥哥临完我再临,非常珍惜。”
正儿八经开始练写字绘画,是上班以后。唐家祥住在集体宿舍,节省下来的“通勤时间”,他就去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上夜课,跟着老师学国画。
退休后,有几年暑假,唐家祥还正在社区里给孩子们上书法课。可惜的是,没有人接他的黑板报“衣钵”。
唐家祥说:“别看我年纪大,眼睛、耳朵都好使,头脑也灵光。我工作的时候跑遍了全国各个城市,现在没什么旅游的念头,就想这样写写黑板报,跟大家分享分享。”
至今为止,唐家祥的黑板报更新从未断过,只要来闻皇庙社区,就能见到他的最新创作。
智能信息时代,世界飞快变化,很多旧的东西都会被新事物所取代,怀旧的老人不得不一次次和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说“再见。”
或许不仅是老人们,还有中年人甚至青少年,所有的我们在智能时代,都要一次次重塑自己,重新理解世界,搭上时代飞速前进的列车。
但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还愿意偶尔慢下脚步,回过头去,放下手里的手机,去看一看信息量并不充裕的黑板报,去回顾一下过往的岁月?也当是一种温情的慰藉。
来吧,留言给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