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解放初期,晋宁的宣传文化工作

解放初期的《滇中解放报》报道说,广大贫苦的晋宁翻身农民一看到主席的画像,就马上肃立、庄重行礼,用最质朴的方式由衷表达对人民领袖的敬爱。

群众政治觉悟的空前提高有很多种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曾被同志称为“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的宣传工作。

点滴记忆,再现当年风雨历程——

九期墙报

年12月12日,在昆阳县委的领导下,在昆阳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入城仪式,接管了国民党县、乡政权,昆阳解放,建立起了人民政权。当天晚上,县委在干部大会上宣布了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及负责人的名单。其中,人民政府文教科的任务,一是管好全县的教育,第二就是开展好宣传工作。

明确任务后,文教科的同志们对宣传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作了认真研究,决定首先采用“办墙报”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由科长负责组稿,副科长负责画插图,从年12月至年3月,他们一共出了九期墙报。

审视当年所登载的墙报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担当——

第一期墙报:报道了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盛况,登载了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部分章节。墙报中还画上了国旗以及受苦农民翻身解放等插图。

第二期墙报:宣传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画上了党旗,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肖像等插图。

第三期墙报:配合年1月3日庆祝昆阳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发表了有关庆祝人民政府成立的文章,刊登了人民政府的布告,配上反映解放区红旗飘扬,欣欣向荣的插图。在办这期墙报的同时,宣传口的同志们还不分白天黑夜地赶着画出了20多幅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肖像,分发给县、区人民政府和部队悬挂,并张贴革命的宣传标语,把昆阳城装扮一新。

第四期墙报: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的情况。画了一组昆阳游击队在宝山乡(现在的宝峰街道)歼灭谭怀义反动武装的连环画。

第五至第九期墙报:分别宣传了迎接解放大军入滇、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会师、开展艰苦卓绝的征粮、剿匪斗争等内容。

妇女进学校

早在解放前夕,党的地下工作者就在晋宁播下了革命的文化种子。年6月,晋城地区成立了“晋声歌咏队”,在群众中普及《金凤子开红花》《打倒“四大家族”》《金元券四个角》等翻身求解放的歌舞,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宣传革命的思想。

年,晋城片区成立了晋宁县文化馆,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接收并清理了原民众教育馆、农会和其他机构收存的一批古旧书籍、字画,并购置了一批新书,在县文化馆内成立图书室、阅览室,向群众开放。此外,还在当时县城的制高点——穿心鼓楼上,用土广播每天定时开展1至2次的宣传。

为满足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扫盲、识字的要求,原晋宁县还先后以小寨、南门为试点,开办“农民识字班”。在县文化馆内开办工人、机关干部业余识字班,不断扩大扫盲面。全县还组织了多名青年妇女参加学习,打破了千年来重男轻女的腐朽思想,妇女和男人一样,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她们非常激动地说:“妇女进学校,感谢党的好领导。”

年5月,在西南区宣传工作会上指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我们不宣传,敌人就要宣传”,把党的宣传工作提高到执政保证的地位加以重视和运用。在这一时期里,原晋宁县和昆阳县的宣传文化工作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用简易的宣传文化工具,配合社会力量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除了利用黑板报、组织文艺队上街下乡宣传、举办集会、开展联欢、“文化挑”下乡等多种渠道外,原晋宁县甚至还采用了幻灯和巡回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覆盖面从城镇不断延伸到乡村,宣传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源源不断地反映在墙报、歌咏、图片、绘画、戏剧中,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旧政权结束,新政权诞生,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历史转折时期,原晋宁和昆阳两县及时加强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帮助群众了解、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了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认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巩固革命成果,推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晋宁区融媒体中心

晋宁区委党史研究室

主流声音权威发布

终审:段正祥

编审:方维林

编辑:毛茗

作者/来源:昆明晋宁发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