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一年级孩子学会分段

分段,是三年级才学习的内容。但昨天在教学《树和喜鹊》一课时,我巧妙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渗透了分段的知识。从课堂来看,效果不错。

《树和喜鹊》是一篇童话,向我们描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每天,喜鹊们和树们快乐地生活。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结构相似,条理清晰。文中的三幅插图正好对应了这三个画面。

教学时,揭示课题之后,我从插图入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看看分别画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同学们认真地看着,比较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

“三幅图上都有树和喜鹊。”肖泽说。

“回答正确。”我奖励他一张卡片,又问同学们,“那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幅图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很孤单。第二幅和第三幅图有许多树和喜鹊。他们都有了邻居。”游建武发言一向声音响亮,且脆生生的,特别好听。

“你观察得真仔细!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也奖励他一张卡片。

宋佳恒赶紧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被别人抢了机会。前面的小个子同学里,就数这几个同学发言最积极,思维也活跃。

我点了他的名。他站起来,急切地说:“第一幅是早上,第二幅是中午,第三幅图是晚上。”声音也很响亮,因为着急,中途结巴了一下。

这个发现更有价值。我给了他肯定:“说得非常好!你抓住图上的蓝天白云、太阳、月亮知道了这三幅图展现的时间。”又补充了一句,将他的发言做了提炼:“也就是说,三幅图展现的时间不同,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

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做了小结:“这三幅图上的人物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数量的多少和表示的时间。”

第二步,找出与每幅插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我问学生:“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个!”

于是,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一幅画上的内容?”

同学们埋头读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回答:“第1、2自然段。”

“那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第二幅画上的内容呢?”

……

就这样,同学们都顺利地找到了相应的自然段,发现课文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幅画面。

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方框,竖着排列,表示三幅画,在方框的右边写了1至6个序号,也竖着排列,表示课文的六个自然段。

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卖了个关子:“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分呢?”

大多数同学很机灵,马上反应过来,七嘴八舌在喊出了答案。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清了这个童话故事的脉络。这个过程,可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我趁热打铁,教同学们分段的符号“双竖线”,以及如何在文中标记。告诉他们,这就叫“分段”,是三年级才学的知识。但是,我们今天就已经学会了。晚上回家可以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同学们听了,小脸喜洋洋的,很是自豪。

于是,我又加码:“同学们,找找这三个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同学们也顺利地找到了,分别是“从前”“后来”“每天”。于是,我又教他们一招,找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也可以给这篇课文分段。相同时间讲述的故事内容为一段,不同时间的内容就为另一段。

记得曾和某领导探讨过这个问题,如何看某个教学内容是否拔高了要求、超纲了。结果,我们达成了一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而且,班上几十个学生,每人的接受能力不同。不属于本学期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有技巧地渗透,但不能作硬性要求,不做考查内容。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课堂,看学生的反应。如果课堂效果好,多数学生能接受,那这教学设计就是合理的。

学完《树和喜鹊》一文后,我出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首儿歌,让同学们读。

有了上学期和寒假诵读儿歌、童谣的基础,同学们自由读了一遍,马上就能整齐地朗读。读第二句时,七八个同学自发地拍起手,有节奏地诵读,其他同学也跟着拍手。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动听的诵读声。

一棵树,一个窝,

一只喜鹊孤单单。

许多树,许多窝,

互做邻居真快乐。

天一亮,一起飞,

叽叽喳喳打招呼。

天一黑,一起回,

安安静静回窝睡。

下课回到办公室,有同事好奇地问:“刚才你们班唱什么歌呢?这么好听?”

是呀,这天真稚嫩、有滋有味的诵读声,真是动听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