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山东教师队伍" 班主任,总是学生时代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那个人。今天讲述的这位班主任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他们生活清贫,工资微薄,家里还有需要操持的农田几亩。他们把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校,他们如今已经桃李满天下。我们一起听邹平市台子镇初级中学张爱霞老师讲述她的班主任王老师的故事。忆“老班”山东省邹平市台子镇初级中学张爱霞
课间操时,他又拿着打分表与几个人转教室、宿舍。他就是我初三时的班主任——王老师。这一学年初刚从学校副校长的位置下来,因临近退休,被学校委以此“重任”。
王老师,被学生时代的我们称为“老班”。他教英语,虽非科班出身,今天来听口音里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可我很敬他,敬他敬业的工作态度。“老班”工资微薄,家有薄田。他每天是早在校园,晚在教室。家里的里里外外就靠师母一人操持,种地,家务,照顾孩子老人。
那年的春天,五一前后,我们几个班委自发组织去帮师母给棉花盖塑料薄膜。我们边干边替师母声讨“老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只顾别人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家呢。微风拂面,我们擦着汗,看着洁白整齐的薄膜,望着辛劳毫无怨言的师母。十几岁顽皮的我们哪里知道他对自己这份职业的热爱。
“老班”还让我敬的是他的俭朴。我印象最深刻是在夏天他爱穿一件汗衫,外搭白色短袖衬衣。夏天的衬衣薄透,透出了汗衫后背的一个洞。当他回身写板书时,有的同学就指着窃笑。冬天,他常穿一件青灰色的袄,袖口已磨破。他不停地写擦,袖口变成了白色。当他左手拿着书本,右手伸出食指,小拇指翘着,口若悬河讲解时,我们不止一次的盯着磨破的沾满粉笔末的袖口,心里有了力量。
当时我是班长,可英语不是很强。他教我们做课堂笔记、错题本。我想学好英语,觉着学不好有愧于他。我按照他说的做,认真写课堂笔记,分类比较记忆。“老班”会批阅课堂笔记。我的课堂笔记本上都有他批批改改添加的红色笔迹。这几个本子,我一直保留着。后来我师专毕业回到母校,临时被抓差当了英语老师后,它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也曾“忤逆”过“老班”,现在已经记不清原因。只记得当时就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上课铃响了,王老师依旧进了教室。作为班长的我没有喊“起立”,埋头装着做事。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哟,怎么不喊起立?”我站也没站,头也没抬:“没看见你。”同学们都低声笑。我也在等着,满身刺毛直立等着暴风雨的来临。“好,我们开始上课吧!”你又同往常一样上课了。当时我就像一个准备战斗的战士突然被告知战争结束了,有种无力、无趣的感觉。其实是王老师,他用宽容包容了无知无礼无惧的我。
再后来,我升高中,念师专。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母校。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班”也已凭借敬业、爱业、认真的工作态度当了学校的副校长,几年后又成为了校长。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不想背负攀领导沾运气的名声,没有刻意地与王老师套近,反而有些疏远。但时至今日,每见到王老师,还是倍感亲切,说话随意。
时光催人,不觉间,“老班”竟然到了退休的年纪。窗外,冬意盎然,我坐在办公桌前,敲击着键盘,眼前恍然出现了“老班”讲课时翘起的“兰花指”,不觉莞尔。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山东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