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中师岁月

原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中师岁月

作者: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赵芹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教育的“老三级”(中师、专科、本科)已提升为“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中国教育史上,中师教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诚如原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孟吉平先生所说:“师范类教育中中师办得最好。”中师办学好在哪里?好在求真务实,目标定位准确——一线教师;好在管理严格规范,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中师毕业即保送入高师接受过7年师范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中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值得高师教育借鉴并发扬光大。谨以此文缅怀岁月如歌的中师生活。

读着攀师85级1班群里转发的《一代中师生,你还好吗?》,不知不觉间,泪水已经悄悄滑落脸庞……珍藏于心底的青春记忆顿时像潮水般涌了过来。

年的秋天,经过预选、正考,还有面试,我以全校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考入了“四川省攀枝花师范学校”。我的志愿是:中师兼中专,中师优先录取。在此之前,我曾放弃了保送就读攀枝花矿务局最好的一所高中的机会,而且高中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当教育处处长到我们家做父母工作,让我去读高中的时候,母亲的顾虑是:高中三年后,万一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在煤矿,女孩儿能有个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读书时,老师这样鼓励我们:“男同学如果学不好,还可以到井下当一名挖煤的矿工,女同学可怎么办呢?”如果我是男孩儿,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高中。这是北方父母的传统观念,我不怪他们,能把我养大已经很不容易了。

响应党中央“开发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父亲于年便来到了攀枝花这个被诸葛亮称为“不毛之地”的大山沟,是攀枝花的第一代开发建设者。我们家是年从辽宁省阜新市矿务局进攀,准确地说,我是一个生在辽宁、长在四川的山东人,还可以说我是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的攀枝花第二代接班人。我是一名煤矿工人的女儿,全家5口人,农村老家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供养,全靠父亲一个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母亲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但仍勤俭持家,记得小学几年每学年2.2元的学杂费,学校根据矿上开的“家庭困难证明”都给我减免了。小时候,能吃上3.5分钱一根的冰棍儿,对我来说那都是一种奢侈。井下工人的危险程度,我是有亲身感受的,有好几个小学同学的父亲就在煤矿事故中死亡或伤残了。

我们最喜欢也最美丽的小学音乐教师未婚夫就是在结婚前夕在井下出事而永远地离开了她,我们全班同学都哭了,后来,老师也调走了。她教给我们的那首《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歌曲,至今我还记得。所以每当父亲到井下工作的时候,母亲不见他回来,觉总是睡不着的。

年,在那个物质供应极其缺乏的年代,母亲在40岁时生下我,能喝上点儿稀饭已经不错了。所以,我并不聪明,最多只能算智力正常,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大我14岁的姐姐常常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用“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话语来鼓励我。所以,我懂事很早。因为父母亲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下定决心要我们好好学习。老师给我的评语很准确:不聪明,但肯用功。

记得为了做一道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我曾想了一个通宵,终于在天亮时做了出来;为了记忆英语单词,曾用粉笔在家里的水泥地板上写了擦,擦了又写……五年级,在全校的竞赛中,我同时荣获了《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学科的第一名。作为贫苦工人家庭出身的我,唯一不输同学的恐怕就只有学习成绩和表现了。从上学第一天起,我就再没有让父母操过一次心,“双百”是我奋斗的目标。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小学时曾荣获市级表彰——“攀枝花市优秀少先队员”,初中时荣获省级表彰——“四川省模范青少年”。

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境贫寒,我选择了中师。那时的师范学校不收学费,吃饭住宿享受国家给予的每月18元的生活补助金,伙食很好,剩余的饭菜票就送给班里饭量大家庭更困难的男同学,多年后同学聚会时他们还谈起我们当年的滴水之恩。基本不用家里再花钱,毕业后工作还包分配。那一年,我15岁。一进师范才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很优秀,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当初没有考上中专的大多都读了高中,后来,很多同学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当初我们才是同龄人中最有才干、最聪慧、中考分数最高的学生啊!

四川省攀枝花师范学校,座落在市中心的一座山头上,下邻全市最好的一所重点高中,也就是后来将我们合并的攀枝花市三中,上邻攀枝花大学,我们在中间。我们那一届一共招收了名普师专业学生,我们85级1班40名同学,主要来自周边的盐边和米易两个区县的农村,市区的同学很少。因此,作为应届生,15岁的我在班上算年龄比较小的。一开始的学习,喜悦和激动溢满了心间。但当我读到中师二年级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初中同学为自己的大学梦奋力拼搏的时候,我曾一度非常懊悔没有去读高中,感觉像是人生战场上的一名逃兵,“人生能有几回搏?”即使失败了,至少没有留下遗憾。痛苦得想到过退学再去读高中,但面对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时,我没有忍心开口,同时坚信:是金子,无论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不管怎样,中师三年是我们人生中最充实、难忘而美好的时光,是真正“为学习而学习”的快乐的素质教育,为我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专多能”是中师的培养目标,能胜任小学所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于是,一切从零开始,向着目标进发。

在中师,要学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除了英语其他主要科目都学,而且样样都要过关,都要能教。每天早晨6:00——6:30即起床长跑或者早操,然后晨读半小时。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并有国旗下的讲话。下午正课前有20分钟的“写字课”——“三字”训练,晚自习前又有20分钟的综合基本功训练,或推广普通话、读报,或演讲、辩论,或唱歌、试教。各项训练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检查督促及时到位。十项基本功——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领操、弹琴、唱歌、跳舞、试教,需人人过关。 

学习氛围是绝对的好,我们曾拿着个小黑板到处练书法,拿着本琴法书去各个琴房苦练指法……同学们白天上课从不松懈,晚自习也一个个端坐教室,或温习功课,或练习三字一话;如若有人不在教室,那一定能在琴房、画室、图书馆、语音教室里找到他。学习的姿态就是做人的姿态,几年下来,几乎每个中师生身上都透出那种朴实、勤奋、本分的品性。

每年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带队到周边小学,听课并参与教育活动。毕业前有1——2个月的教育实习,不经过精心备课,反复修改,多次试教,实习教师是不会让学生登上讲台的。可以说,中师管理之严格近乎苛刻,早操不起床是要被班主任掀被子的,基本功不过关是要扣发毕业证的。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和技能大都过硬,让人满意。

从攀师走出来的名学子,还有我那全国多万中师生战友们,他们大多回到了偏僻的乡村学校,用那无与伦比的爱温暖那简陋的教室和清寒的走廊,把那普通的校舍变为了培育崇高思想的场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们是那么普通,仿佛春天里的毛毛雨,不起眼地飘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又像小草,却在不经意间装点了整个春天,挺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的脊梁。难怪一些中小学校长慨叹:“现在的专科生甚至本科生研究生都不如过去的中师生管用。”

上世纪80年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上研究生。如果说当年“一大批优秀的初中生选择读中师是教育之大幸、个人之不幸”的话,那么,我就是这不幸中的万幸。作为攀师第二届保送生之一(名85届毕业生2个保送名额)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一边学大学课程,一边自学高中知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并多次受到表彰。更让我感动和钦佩的是,很多中师同学在做好教师的同时,多年来坚持函授、自考取得了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年,我回到母校“攀枝花师范学校”任教,年,完成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的学习。有一次,学校拍好的一部省级参赛宣传片,马金玉校长对开始的片名诸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都不满意,征求我的意见,我给了她一个答案——《烛光,从这里点燃》,后来,又补拍了一个镜头——一间教室里,有很多点燃的蜡烛……

年,按照国家政策,中师取消了,我们合并给了相邻的攀枝花市最好的一所高中——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我任教于三中初中部,从中师转教初中的第二年,在“攀枝花市教师教材考试”中,我荣获了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名,所教学生中有3人考入清华、北大,曾荣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34岁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年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普教教学成果奖”,应邀到周边初中学校代课期间,以自己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突出的教学业绩为三中赢得了声誉。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通常,准备一份省级申奖材料,最快也要一、两周的时间。年中秋节,为了准备省首届校本研修成果的申奖材料,我牺牲了3天半的假期,中秋节的晚上11点多,我还奋战在办公室,完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创作手记里的一句话:“只要能完成,那么,它就是好的”。更让我不敢相信的是:全省高中7个一等奖中,我们攀枝花市三中名列第五,排在了位列第七的成都七中前面,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年9月,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50岁的我入选《与祖国同行铸教育辉煌》“攀枝花市教育巡讲团”,在攀枝花市做了5场演讲,感动了很多的师生及家长,33年来,坚守乡村教育战线的我的中师同学,听得泪流满面;读着初中学生自发写的演讲听后感纸条: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三中,做老师的好孩子时,我流下了热泪;教过的学生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都这样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更让我感动的是,现已为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原攀枝花市三中李刚校长,听了我的演讲后情不自禁地慨叹:“赵老师,你今天的演讲非常的优秀,非常的感人,你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对三中的深深情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三中人学习,我为学校拥有你这样的教师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为一名70后,整整7年的免费师范教育让我深深地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哺育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智利乡村女教师米斯特拉尔在她曾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中写到:“诲人不倦的主啊,请原谅我从事教育,原谅我僭用了你在人间用过的称号”。尽管,作为教师,我们没有丰厚的报酬,没有豪华的居室,但是我们的生命将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延续,我们的青春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闪光,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无怨无悔。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年,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师教育,完成了她神圣的历史使命,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国的教育史册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如今,母校虽然消逝了,但是,蕴含着朴实、勤奋与奉献的中师精神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刻骨铭心的中师情怀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比岁月走得更远、更甜蜜。

后记

37年前,怀着喜悦与激动,15、6岁的我们踏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34年前,带着豪情与梦想,18、9岁的我们奔赴了祖国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攀师不会忘记,攀枝花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满含着热泪,写下这些文字,几次无语凝噎,为自己,为母校,为我们中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最后,把下面这首诗送给全国的中师生朋友,让我们共勉。

中师生,一个平凡的群体

八九十年代的万中师生

实在是一个平凡的群体

他们衣着朴素,集合前行

笑容艰涩或者欣慰,都很平凡

不是为等待,他们守望和爱

那些平房,简陋,甚至破败

更多的是成群的渴望渐渐推近

使他们泪流满面

多少个平凡的日子

他们始终站在祖国教育战线的最前沿

并非大将风度的手势指示着苦难和幸福

他们站着

众人越过他们瘦削的肩看得见丰硕

以及飞扬的粉尘中灿然的光辉

他们和众人一样地呼吸,心怀坦荡

平凡得令人感慨的日子

从这群手握粉笔和书本的人身边

轻轻滑过

像无声的蝶,飞翔的印记被土地珍藏

这秋天的某一个部分,成熟的气息

和他们合唱的一首平凡的歌

融汇了盈眶的热泪

在那面红旗的方向,弥漫,感染

年4月12日

作者简介:赵芹,女,汉族,年1月出生,祖籍山东省平原县,年毕业于四川省攀枝花师范学校,同年保送重庆师范大学化学系,年7月毕业回母校任教,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合并到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工作至今。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教学业绩突出,所教学生3人考入清华、北大。曾多次在《化学教学》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获奖;曾荣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多次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被评为“教育部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年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普教教学成果奖”,年荣获“四川省首届校本研修成果一等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