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供2亿人生活一年。
触目惊心!
为此,日前国家相关部门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
作为开学的第一堂课,“女校长当面吃光学生剩饭”可谓响应号召的典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想着通过“女校长当面吃光学生剩饭”向学生传达“节约粮食”的美德,这点是值得称赞的。
却不值得推崇,因为完全没有达到预期!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不难理解传染病的危害。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有科普乙肝防治的一些日常注意事项。其中就有一条,不要和其他同学共用碗筷。
其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识校长,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一般来说,大家只熟悉任课老师(倘若在“吃剩饭”之前学校有广而告之,则另当别论)。假如在“吃剩饭”的现场,学生没认出校长,那么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尴尬。依常理论,生活中常见的吃剩饭场景是父母吃孩子的剩饭、一个男人吃他女朋友的剩饭。不妨想象一下一个陌生人冒冒失失,二话不说便抄起你的剩饭吃了起来的场景!
再则,“校长吃学生的剩饭”是摆拍么?即便不是摆拍,却也无法否认这顶多只是一个一次性的“宣传”。而这次“宣传”的主题是什么?难道是“如果你在食堂吃剩了饭,一定会有一个老师或校长来帮你吃掉剩饭”?显然不是。正确的主题应该教育学生打饭时应该量力而行,能吃多少就打多少,从而避免浪费。而这个主题如此表达合适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传达模棱两可的东西,须知学生的身心仍处于发展、日趋成熟的生长阶段。我们可以寄望于他们能甄别后再吸收,却不能指望他们分分钟就达到这个目标。
当过老师的朋友都明白“备课”的重要性。每一堂课的要点,并不只是课本里的白纸黑字,而是需要老师在这些白纸黑字的基础上去提炼、升华,最后再传递给每个学生。这是“备课”的作用,同时也是老师“为人师”的价值所在。提炼出这堂课的要点后,老师还必须思考的是这堂课需要以什么方式来呈现、怎样传达学生才会觉得有趣、怎样传达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只有这样,这堂课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最终,他们的心智才会被影响,直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
响应“节约粮食”的号召,作为学校来说,不妨搞搞主题月、主题周、主题日,通过长期地、重复地宣传“节约粮食”来达成教育目标。至于呈现方式则可以集思广益,比如黑板报、“节约粮食”的主题征文等等。
(版权申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