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8
浙江24小时客户端
记者鲍亚飞通讯员徐军勇过了一年又一年,黄效毅老了,楼里的人老了,房子也老了。只有这块黑板,几乎每月都是新的。这位叫黄效毅老人,家在杭州桐庐,今年94岁。老人守着这块长约2.5米,宽约1.2米共3平方米左右的黑板报整整40年——寒来暑往,他与这方黑板报不离不弃。一年出7~12期,每期~字不等,即使不计算插图,40年来这个年过九旬的老人已经写了25万字——这相当于一本《文化苦旅》。一方小区里的黑板报,出了40年1月21日,杭州桐庐桐君街道南门社区。几个老人经过开元街63幢停下脚步,看一看墙上的黑板,顿时有些纳闷。“两三个月了都没有更新,是不是黄老外出了?再或者身体不舒服?”桐庐县城隔江而立,南门社区在江北老城区,最老的房子建于四五十年前,年轻陆续搬走,剩下的更多是些老人。他们彼此熟悉,几十年的情谊,心里的依赖甚至超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他们提到的这个“黄老”,大名黄效毅,今年94岁,已经在墙上的黑板上出了40年的板报。“啥都有,卫生、交通、养老、养生、饮食,还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啊,政策变动啊,杭州开了什么大会,板报上也会说。”老人们说,他们在这个社区住了多少年,这块板报就出了多少年。有人看了这个文章知道了国家大事,有人根据板报的内容去做得到了好身体。“既然当了小组长,不能只有头衔,不干事。”黄效毅说,他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没想到这一写就是40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级部门号召创建“文明楼”,他是小组长,他认为提高住户文明意识的最好法子就是在小巷口设立一个黑板报。“当时的条件没现在好哦,自己买油漆刷的。”他对钱报记者说,自己年轻时就喜欢看书看报“爬格子”,因此主动承担了出黑板报的任务。他把报刊杂志上各种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然后认认真真地抄到黑板报上。“偶尔也会利用黑板报宣传居民区的好人好事,大家都认为好。”40年过去,原先的年轻变成了年老,新房变成了老宅,一代代人从这栋楼里出生,在黑板报下长大,然后成人立业。这块长约2.5米,宽约1.2米的黑板报被重刷过好多次,但依然斑驳。每年“出版”的期数不等,字数大概为~字的样子,出一次要2小时。如果算一算,这些年,老人已经用这方黑板报和他不离不弃的坚持写下了一本《文化苦旅》的字量,总用时小时,有不少人曾从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来看板报,看过的人要超过2万人次,。人、房、报已老,无奈的最后一期黑板报上登的内容大部分来自黄效毅老人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写的小消息。“我就是这个小巷里的‘首席记者’,因为所有的邻居都是我的通讯员。”老人很乐观,他也很喜欢把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写成有血有肉的新闻。因为他的文章很接地气、反映社会进步,又说了百姓心声,给他“报料”的人越来越多——别不信,他曾在向本地媒体投稿,市级以上媒体刊发的他的文章超过篇。岁月更迭,53岁的黄效毅已经94岁高龄。人老了,房子也老了。一张张报纸被摘录,一盒盒粉笔被写完,一代代的人离开了这片老房子。“关节炎折磨人,没法下楼,早就准备好的内容没法更新,那一期可能就是最后一期了。”黄效毅在年10月份拄着拐杖编写誊抄了这一期和健康饮水有关的黑板报时有些伤感,他似乎预料到了下一期的艰难。“本想无论如何再出一期,十九大报告非常鼓舞人心,想抄一些上去共同学习……”他焦急,他无奈。他现在只能看报纸刊物,《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也有“今日桐庐”、《老年之友》、《大众文摘》……“以前它们替我服务,现在我替它们服务。”所有刊物进了他家,他都会一一叠齐分类存放,他出黑板报没有要过一分钱补贴,但这些资料却是被老人视为无价之宝。“希望我还有机会再出板报,一直出下去,动不了为止。”四十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桐庐南门社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方板报已经变成了这个社区的一种情怀,有乡音,有温度,有正能量,有故事。故事不会老,只会越老越感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