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侯福顺,他从石家庄液压件厂退休,住在石家庄广合小区。年开始自学电脑,12年来他风雨无阻采写井陉新闻,去过井陉个村,骑坏了3辆摩托车,在省内外媒体发稿余篇,写活了井陉的人和事,大家称他“侯厂长”,就是名人加工厂。给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读小学时,侯福顺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宣读,有时抄在教室后边的黑板报上。读高中时,他在学校宣传组,编写校园内的两块黑板报。进入工厂后,岗位与文字不搭边,他仍然参加报道组写广播稿。那个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工厂组织文艺活动,他曾编过相声、三句半和对口词。改革开放初期,他写的文章参加全国征文活动,获得一等奖,组委会赴石送来证书和奖金,还给他照了相。年退休后,他在一家游泳馆当经理,接触人和事多了,他就给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很多线索被采用。《2.6米长发女》、《残运会冠军织毛衣》、《故事大王:月写故事个》、《老人三年走遍个村》、《年根雕惊现井陉》、《农家的狗会“买”东西》等,这些充满趣味的新闻都出自他亲手挖掘。如果是别人说的,他会亲自跑到现场核实,并和当事人沟通,务必保持真实性。他挖掘的新闻线索,新奇有趣,新闻性强,他成为了电视台和报社的“职业线人”。年,他从游泳馆辞职,自学电脑打字,没想到7天他就学会了打字,脱离了纸稿,坐在电脑前写稿,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有一次,他把自己挖掘的人物写成一篇新闻,没想到报社对他的视角大加称赞,并采用了他的稿件,署上“通讯员侯福顺”发表了。“原来我也能写新闻啊。”以后,侯福顺就用通讯员身份给媒体供稿。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凭着酷爱新闻的劲头,从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专写井陉的人和事侯福顺祖籍河北灵寿县,但在井陉县长大,他的新闻素材多来自井陉县。他喜欢写井陉自强不息、充满正能量的人物。这些年里,他的代表作品有《张益通,办流动学校教书画》、《郝承先为乡亲放露天电影》、《仁医崔建华,为村民看病不收钱》、《邢爱斌:15年写成百家姓诗谜》、《高恒:井陉矿区的根雕奇人》、《李化璟:太行山上的一棵不老松》、《两义士:慷慨救助古村凉沟桥》、《梁计文:24年义务守护千年古塔》等,报道了井陉县百余名正能量人物。很多新闻人物经过他的挖掘采写后,广为人知并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