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板 >> 黑板市场 >> 四年级数学错题集

四年级数学错题集

白癜风在早期能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311/4588768.html

一千万零一百美元。写作:()

写作:

读法和写法上有不同,读作的时候一个数中间数位的零不管有多少个都只读一个零,学生对写数的方法还不够熟练,没有分级再读

让学生对文字也进行分级,找到万字,再写数。

把3米长的绳子剪4次,剪成相等的长度,则()。

A、每段占3米的1/4B、每段是1米的3/5

C、每段是全长的3/5D、每段是3/4米

很少同学选择B,

剪4次,其实剪了5段,这和锯木头的规律是一样的。

学生之所以会做错,主要与他们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脱节,完全意识不到建四段是得到了五节儿,因此要强调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一堆煤重75吨,运煤队一次可运20吨,运完这些煤需要多少次?最后一次运了多少吨?

75

20=3(次)……15(吨)

答:运完这些煤需要3次,最后一次运了15吨。

同学们有余数的除法学的还不错,解题的主要步骤能很快就知道了,但很多同学没有理解“运完”这个概念,还有可能就是把解题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最后一次运的重量上,而忽视了次数。这里不单单是要计算75吨里面有几个20吨,还要把剩下的那不满20吨的15吨也要消耗一次去运,这样才能“运完”,否则总会剩下15吨没运。所以,如果有余数,要在除法的商上再加1次。

同学们在做题中要充分理解题意,充分明白问题中的每一个词,否则就可能掉进陷阱。对于这种求把一整堆分成小部分的份数,一定要看清是不是要考虑不满足条件的剩下部分。

正确解题过程:75

20=3(次)……15(吨)

3+1=4(次)

答:运完这些煤需要4次,最后一次运了15吨。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很明显是同学定义没有记清,或者是对定义还不理解,缺少空间想象力,对平面认识不够,只能认识到一个平面。平行线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定义,不适用于立体几何,比如异面直线,不相交,也不平行。平行线是不相交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对于这种纯文字的判断题,可以选择利用概念判断正误;也可以直接用两把尺子去演示,这样非常直观有效。这样你就能马上发现,不相交的情况下,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有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情况。

正确解题过程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学生做题太依赖主观想法了,从直观上看待平角和周角,没有考虑到角的概念,从而直接就做了判断,造成题目做错。角是由一个点引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所以平角也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只不过是两条射线形成了一个°的夹角,看起来是平的,但是中间必须有一个顶点,这就是平角与直线的区别;而周角是两条射线重合了,两条射线共顶点,从外观上看,就像一条射线,但事实上它是含有两条的,所以上面的说法是错误的。

有关概念的题,都需要回忆概念的内容,充分理解概念,用概念判断正误,不能凭主观想法所影响的想当然。

正确解题过程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读作:

读作:三千万零四零六三千万四百零六

学生刚接触到亿以内的读数,对数位顺序表还不是很熟,顾上了万级却顾不上个级。特别是零出现很多个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错。读数时要从个位起给数分级,每4位数为一级,当0在一级的末尾时不用读,当0在一级的开头和中间时就要读,而且连在一起的几个0只读一个。

学生应该记住数位表,先分级再读数,读数要从最高位开始读,读完一个数级再读一个数级,读完一个数级后要加上数级名称,个位不用加。每级末尾的0不用读,每级开头或中间,无论几个0都只读一次。

正确解题过程

读作:三千万零四百零六

希望小学四年级有56人,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平均每人捐4元,大约他们捐了()元。

大部分学生没有看到大约,直接进行计算了,有个别学生看到钱,以为要估大,所以就看成了60了,估得不准确。

让学生看清楚题意,还有考虑是否要联系实际,再估算。

希望小学四年级有56人,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平均每人捐4元,大约他们捐了()元。

大部分学生没有看到大约,直接进行计算了,有个别学生看到钱,以为要估大,所以就看成了60了,估得不准确。

让学生看清楚题意,还有考虑是否要联系实际,再估算。

没有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且是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不是最短的两边。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条边长是10厘米,第二条边长是5厘米,第三条为()厘米。

学生对于双重或多重条件的限制的题目时,他的注意力(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往往只能照顾到一个,思考分析问题缺乏全面性。学生对于构成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的提示,是一个隐含条件,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10厘米和5厘米只是任选其一而已。

加强多重条件限制情况下,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全面性的训练。教师可多设计条件开放题,如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含,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们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学生对于审题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对于理解两馆间栽树,两端是不能种的,没有考虑到跟前面学过的不封闭图形中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对于小路两旁栽树是要求出一边植树的棵数后还要乘上2也忽视了。

对于植树问题解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些孩子对于独立的尝试练习就无从下手,不会思考,也不会借助一定的帮助的方法:如画图等。

可以把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罗列在黑板上,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和辨析,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运用画图法,理解和研究根据生活实际确定两端的植树情况、判断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下图是闹闹家客厅的平面图(单位:分米),如果用边长是4分米的地砖铺地,需要用多少块地砖?

48×32÷4=(块)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用地砖的面去铺地。

给学生演示铺地砖。

(1)(48÷4)×(32÷4)=96(块)

(2)48×32÷(4×4)=96(块)

7×8÷8×7=1()

7×8÷8×7=1(√)

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算式,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以为56除以56,忘记了这题的计算顺序。

明确计算顺序。7×8÷8×7=49

判断: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了3个白球和3个黑球,小盒每次摸出一个球,摸出后放入袋中,一共摸了20次,小盒一定有10次摸到白球。()

误以为摸到白球和黑球的可能性相等就认为摸到白球和黑球的实际次数也一定相等。

实际上,两种球被摸到的次数可能相等,并不是一定相等。

计算:-30×3+23

-30×3+23

=×26

=8

没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本题有减法、乘法和加法,应该先算乘法。

-30×3+23

=-90+23

=+23

=

解答题:一间房间,用面积是18平方分米的瓷砖铺地,需要块,如果

用边长是5分米的瓷砖来铺,需要多少块?

18×÷5×5

=÷5×5

=×5

=(块)

答:需要块。

列算式时忘记在“5×5”处加上小括号了,在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时,要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要添加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18×÷(5×5)

=÷25

=(块)答:需要块。

计算:60+(40+÷20)

60+(40+÷20)

=60+(÷20)

=60+10

=70

“病因”分析: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和除法时,顺序错误,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60+(40+÷20)

=60+(40+8)

=60+48

=

小丽、小华和小英三个小朋友折纸鹤。小丽折了32只,小华比小丽多折了8只,小英折的正好是小丽和小华折的总只数的2倍。小英折了多少只纸鹤?

(32+8)×2

=40×2

=80(只)

答:小英折了80只纸鹤

本题错在没有弄清题意,将小英折的只数错误当作小华折的只数的2倍。根据题意,小英折的应该是小丽和小华折的总只数的2倍。

(32+8+32)×2

=72×2

=(只)

答:小英折了只纸鹤。

读作:

读作:五千万零四零六

读作:五千万零四百零六

学生刚接触亿以内的读数,对数位顺序表还不是很熟,顾上了万级,却顾不了个级。特别是0出现很多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写错。

让学生记住数位表,学会分级读数

两个面积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这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的题目,在认识时,已经实践操作过两个完全一样平行四边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懂了,但是这道题目出示的是两个面积一样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就简单的理解为了完全一样的含义。

在黑板上将完全一样和面积一样两个词写在黑板上,画两个面积一样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认识到所谓面积是指平行四边形面的大小,所以面积一样但是形状不一定会一样,如果形状不同则是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这道题表面上是学生审题不细,实际上是思维的周密性差,这提醒我们,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审题教学,全面地理解题意,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周密思考的。

÷30=÷=÷=÷

÷30是有余数的不能用商不变性质来做。

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商不变性质“的本质含义。只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是0的相同数,就能使商不变,而计算结果有没有余数是没关系的。

在新授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应把这种情况考虑进预设,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做这类型题目。

教学中,应从“商不变性质“的意义去让学生理解,只是和被除数和除数有关,和余数是没有关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利用这一题,让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如果有余数,那么在扩大或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后,余数会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商不变性质“的核心内容是”商不变“却没说“余数不变”。

全校师生人参加植树节,如果70人分一组,那么最多够分几组?

÷70=7(组)……33(人)

7+1=8(组)

学生思维的定势。由于在课堂及作业中类似的题目出现频率过高,而且往往采用“进一法”,因此在学生脑海中就构建了该类题的模型,只要一看到类似的题,也不仔细看完题,就得意的完成了。

学生对关键词区分不清。像“最多够分”和“至少分成”。

解决问题重在分析理解。

关键词要对比理解。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判断: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学生主要是对角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还有个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没有深入思考。看到有两条射线就以为可以组成一个角而没有考虑到顶点

(1)根据题意举出反例,让学生知道组成一个角还有一个必不可少条件是有顶点。

(2)回忆角的概念。强调要组成一个角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一个顶点、两条射线。

(3)教育学生做题前要仔细审题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题目都要深入多加思考,绝不能掉以轻心。

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1:3,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比是(1:3),体积比是(1:5或1:9)。

本题目的是考查学生根据正方体的棱长比求表面积和体积的比。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关键。学生有的是因为对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忘记了,有的是因为对比的意义不理解,认为表面积比和棱长比相同,所以导致做错。

(1)巩固理解比的意义及求比的方法。

(2)明确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结合类似的题型加以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比的应用。

÷25×16+14

=÷25×4=34—30

=÷=4

=5

学生在学了简便运算定律后但还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就乱套用定律,一看到题目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方法在这两题中是否可行。例如第1题学生就先算了25×4等于,第2题先算16+14等于30,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1明确在乘除混合运算或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仔细观察题目b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3%吨

……………………

(√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个正方形的花圃,连四个角在内共种了32棵树,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首先学生看到这道题,就理解为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四边,栽了32棵树,又因为一个正方形有4条边,所以32÷4=8(棵),然后每棵树的距离是3米,所以就是8×3=24(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边长×边长,答案即为24×24。

对于解决这种问题,要先弄清楚32÷4=8的意思是除去4个角重复的树之外自己边上本身包括的树,画图有助于理解题目的意思,可以先画出左边8棵树,就占据了一个内角,后画对边的8棵树就是2×8==16,还有32-16=16(棵),除现在占据的4个角之外,上下边各画8棵树,所以现在就是一个边长为8棵树和边长为10棵树的长方形,8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1)×3=7×3=21(米),10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1)×3=9×3=27(米),具体过程可参考以下草图,即:

用两块()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这道题学生容易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而混淆自己原有的思维,”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但是学生容易被题目带偏,利用了相加原理,即+=。

要牢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这条性质,不受题目给出的干扰,而想要两个三角形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必须相等。

希望小学四年级有56人,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平均每人捐4元,大约他们捐了()元。

大部分学生没有看到大约,直接进行计算了,有个别学生看到钱,以为要估大,所以就看成了60了,估得不准确。

让学生看清楚题意,还有考虑是否要联系实际,再估算。

每相邻两个数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清,很容易产生混淆。错把题目中的数位当成计数单位。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要熟记数位与计数单位的概念,正确理解两者概念之间的区别。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在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而计数单位是指数数的方式,是以多少为一个单位,如“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一个是位置,一个是方式。正确的说法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用一平底锅煎鸡蛋,每次只能煎两个,两面都要煎,每面要3分钟,煎3个鸡蛋最少要用()分钟,煎5个最少要用()分钟。

部分学生没能找到既节省资源,又节省时间的方案。

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怎样充分地利用空间来缩短时间,并尽量从中找到规律。如本题中,每面三分钟,一次可以煎两个,那么能不能尝试第一次煎两个,当两个都煎好第一面,使其中一个翻面,另一个盛出来,重新煎另一个,待第一个完全煎好,将第二个鸡蛋重新放进去,煎另一面,第三个鸡蛋也翻面,如此一来,煎三个鸡蛋只要六分钟。以此类推煎五个鸡蛋只要12分钟。

99×33+33

99×33+33

解原式=+33

=

这是一道四年级的易错题。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a×(b+c)=a×b+a×c]。这道题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出题的。学生因对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不熟悉,尤其是不能将33看作(1×33),所以在算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大多选择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来算,而不是选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去计算。

熟悉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能够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之间的不同。看到类似(a×b+a×c)题目时,要能想到用乘法分配律会不会更简单地得到答案。当看到题目中出现相同的数字a时,b为99,那么c可能是1,因为任何数乘以1都得它本身,所以要考虑到1有可能被省略没写

一辆吉普车限载4人,运送名运动员,至少需要()辆车

÷4=74(辆)……2(人)答:至少需要74辆车。

1.学生没有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此题,认为商即是答案,而忽视了余下的2人。2.被问题中的“至少”两个字迷惑了,以为至少就是把多余的人去掉.

当学生说需要至少74辆时,提醒学生验算一遍,再反问学生余下的2人怎么办?得出至少的意思是把运动员都运走,应该多加一辆吉普车,从而得出答案是75.

服装厂平均每天生产23箱衬衫,已知每箱50件,12天可以生产多少箱衬衫?一天生产多少件衬衫?

12×23=(箱)×50=(件)

1.从学生产生的错解来看,此题目中两个问题与信息同时呈现,但其中的两个问题之间又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都需运用“每天生产23箱衬衫”这一条信息,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过后还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自己错了。

2.从学生接触的题目本身来看,解决问题中的一个特点是同时呈现需要解决的好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递进的,有的可能还会出现多余条件,不明确告之,需要学生自己去解读、寻找、选择、分析。这就给部分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1在问题分析时,请学生      10米

40米

8米

观察所画的图,可以发现空白部分的面积才是增加的面积,将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增加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长是50+10=60米,宽是40+8=48米,所以,大长方形的面积是60×48=2880(平方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50×40=2000(平方米),于是,增加的面积等于2880—2000=880(平方米)。

用1克、4克、9克3个砝码砝码和物体不得放在同一个盘里用天平可以称出多少种不同重量的物体

考虑不全面,主要是有漏答,问题出在自己在列举时思路不清晰

逐个列举,

先考虑只放一个砝码有1g、4g、9g三种情况,

放两个砝码1g+4g、1g+9g、4g+9g有三种情况

放三个砝码只有一种情况1g+4g+9g

最后考虑组合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称的重量有相同的情况

6除96与的和,商是多少

用6除96,再将得到的商去加,属于读断句不清

出现这种难断句的情况,可以先分析题目的最后结果是求商还是求和,如果求商那么6除的部分肯定需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条边长是10厘米,第二条边长是5厘米,第三条为()厘米。

第三条边为5厘米。

小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缺乏全面性。这里讲等腰三角形的时候,学生们只注意到了等腰这个条件,没有注意到三角形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构成三角形的必要条件: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也是小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思维不够严谨所致的。

对是否能构成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在新授课时,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使之形成良好的数感。教师多设计条件开放题,如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含,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5.49-5.49+4.51

15.49-5.49+4.51    

=15.49-(5.49+4.51)

=15.49-10

=5.49

.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看到怎样简便就样算,认为是一定可以简算的,而简算的运算顺序肯定有所变化。况5.49与4.51相加是能凑成10的。学生没有真正透彻地理解运算定律,以凑整为主要目标,不管什么状况,以能凑整了就达到了简算的目的。

加强审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动笔前对习题进行较全面地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的分析。通过让学生看题说一说议一议怎样计算更简便。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内部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

分层教学,在计算前先让学生判断,哪些题运用运算规律简便,哪些题按原运算顺序计算合理。

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24米,修了15天后,还剩下米。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24x15=(米)+=(米)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难度处于中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修路问题是小学中的经典问题。在学生印象中,这类题目并不好解。学生易把题目复杂化而做错。

老师一定要帮学生梳理好题目中的条件,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进行解答。并且可以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强化巩固。

小红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8分、96分、94分、90分、82分。小红五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88+96+94+90+82)÷5=90(分)

这道题很简单,但是平均分是四年级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在讲题时要注意先把平均分这一概念讲清楚。

公式的整体理解十分重要,学生对于平均分的公式理解直接。关系他们是否只会代公式解题而不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老师在讲概念时要注意精心备好课。

题目:一堆煤重75吨,运煤队一次可运20吨,这些煤要运多少次?最后一次运了多少吨?

75÷20=3(次)……15(吨)答:这些煤要运3次,最后一次运15吨。

有部分学生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