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文
晨读六点半
对于80后来说,黑板报是个只有字面,没有延伸意义的概念。
是的,就是个“写在黑板上的简报”而已。
尽管出黑板报的要求年年都有,但是在学业的压力下,这份“简报”,经常就是一个版面用一个学期。
不到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甚至都没人能想起来在教室的后墙上,还有块黑板这件事。
而且那时的黑板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单一得毫无简化余地。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在形式上,只要是能把字写得漂亮的,就算是优秀黑板报;而能用粉笔画上两朵花的,那得叫创意黑板报。
至于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的抄报纸,或者抄杂志。
所以在我的学生时代里,黑板报几乎只是个概念,一个几乎超脱于实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的纯概念。
其实80后的黑板报水平比较拉胯,主要还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可参照物太少。
在课外读物里,画最多还得算是《足球俱乐部》。
所以别说创意了,就连创作的基础都有点够呛。
不过,在漫画普及,审美提高的今天,中学生们无论从绘画功底还是素材掌握上,都远胜于“眼神已经开始变得慈祥”了的80后。
而黑板报在他们的手中,也不再是个负担,而是展现自己才华的另一扇窗。
在早些时候,那些走红于网络的黑板报,还是比着葫芦画瓢。
这倒不是说现在的学生创意不够,而是把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的日本,多年来也一直都是只求模仿得更像,不求自己创造得多好。
但是单纯的模仿,显然挡不住国内中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在短暂地比样学样之后,他们便开始在黑板报中加入更多的原创元素。
比如说最常见的诗歌体裁吧。
用美观的字体板书一遍诗词内容,这并不麻烦。
但是这类题材的配图素材,即便是在网上,都不太能见到高水平的原创,所以只能自己联想。
你别说,很多创意还真不错。
他们硬是通过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把意境通过粉笔,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色彩到搭配,从字体到布局,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当然了,单一的题材并不足以展示当代中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年好几次的节日板报,也必须安排上。
虽然乍一看上去,似乎还是没跳开美术作品的美学范畴。
但是以黑板为底的创作,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实属难得了。
当然了,有局限性,就有人会去想如何破局。
对于那些绘画功底极佳的高中生来说,不能换黑板,那就把黑板换一个“材质”。
就像下面这副黑板报作品,如果不做一下说明的话,是不是你也没看出来这金属材质风,完全是用粉笔画出来的?
先别急着叫好,因为在脑洞大开的中学生面前,刚才的这些,其实还只能算是常规操作而已。
在一些把黑板当画板的作品中,你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黑板所能承载的画面。
看到这,我突然反应过来一问题。
抛开画面布局和艺术创意,单纯地看字体的话,其实很多黑板报上的艺术字,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画过字的人应该都知道,把艺术感和字体原有的美感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兼顾的事。
而从创作上来讲,这也已经不单纯是练过字,或者练过画的范畴了。
当然了,在少数学校里,教学用的粉笔只有白色等几种基础颜色。
这看上去,可能限制了黑板报的创作上限。
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客观条件,也只能是客观条件。
因为只要把细节拉满,只需要两种颜色,也能创作出一副让美术老师“压力山大”的板报。
在看过了这些脑洞大开的黑板报作品后,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有创意了。
可即便是这样,却为什么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在笃定,如今的学生创造力就是不如国外呢?
在我看来,这其实和80后设计不出这样的黑板报,是一个道理。
论学业,如今的学生比我们那时,可是要累多了。
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漫画、有动画,有文化、有科技。
长时间、多方面、大范围地摄取素材,为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奠定了基础。
所以一提起黑板报的设计,他们就如手到拈来一般,在脑海里立刻可以形成整体规划和大致雏形。
反观缺乏这方面积累的我们这一代,缺少积累缺乏素材,所谓的创意,也只能是像是在一张白纸上,随便画点什么。
所以,创意和想象的基础,源自于积累,而不是空想。
没有知识做底蕴的想象,只能是无本之木;而没有眼界做基础的创造,也只会是无源之水。
别再对如今的学生做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了。
一幅简单的黑板报就能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一代的学生,远比想象中的更优秀。